|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有一天,父亲问我,加拿大是免费医疗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我曾经办过美容和健身中心的卡,被转让也不是第一次。就是没想到在加拿大,还会有被医生当作商品一样转让出售的经历。一时无语。


好在,后来了解到,新的诊所其实是原来那家诊所里其他家庭医生集体开设的,在华人居多的本市,同时会英语、粤语和普通话的诊所,夫复何求?

找不着家庭医生,有人索性就不找了。有病不舒服怎么办?不是有walk-in的医生吗?


问题是,还有吗?

谷歌查询快和某度一样不靠谱了。有天,我按着谷歌的提示,来到了本市一处医生比较集中的区域。那也是我初来温哥华时经常光顾的地方,孩子偶尔有个发烧感冒的,能有个地方马上得到帮助。

提示中的两个walk-in诊所,都在门口挂出了明显的标志,声称已经不再有此功能。离开那片曾经熟悉的地方,我多少是有点怅惘的。以后有个突发事情可怎么办?总不能都去急诊吧。



笔者曾经看急诊的列治文医院

让人想哭想笑的急诊

说起急诊,也是一言难尽。


我应该是幸运的吧,十几年来,我家仅有过两次看急诊的经历。因为早早听过朋友们的吐槽,期待值没有那么高,所以自身的体验反而没有那么糟糕。

一次是在儿子上六年级时,在学校操场玩耍时,一根尖细的软木从球鞋穿过,扎到了他的脚底上。我第一时间赶到了家庭医生那里。就是上述那位热衷医美的医生,他摊摊手表示,诊所没有器械,怕操作不好,反而引发更大的事故,让我去急诊。抱着一丝疑惑和不满,我带儿子去了急诊。从此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4个小时,无所事事,眼巴巴看着护士走来走去,都是忙别人家的。最后,医生终于出现了,一分钟,完事。


因为提前被很多人提醒过,只有马上危及生命的,急诊才会优先处理。其他的人,该疼疼,该叫叫,等着吧。

儿子看病的小插曲让我亲身经历并加深了这个认知,欣然认命。可不久以后,我本人的一次半夜急诊,又颠覆了这个认知。因为肚子不明原因的疼痛,我以为是急性阑尾炎,半夜12点去了急诊。很快就被领到一张手术床上,护士随即出现,操作各种仪器,如临大敌似的。医生也及时来到,诊断以后输液观察,2个小时以后,在确认不会有危险的情况下,放我回家,并马上安排了第二天的B超,一刻也没耽误。当然最后结果出来,有惊无险。

不知道这样的急诊算不算是危及生命的,或者纯粹是那天晚上急诊没什么人。记得在我躺在病床上时,隔壁送来了一个由救护车送来的老太太,哎呦叫唤,自然她得到了优先处理。

时隔多年,那次的急诊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全程丝滑的操作,护士的温言细语,医生的镇定,对急救病人的“宠爱”…… 我无法从一个单独的案例中就得出什么高大上的结论。理智告诉我要保持清醒,不能因为一两次享受到的“明星“待遇,而一味吹捧。但也绝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一两次自认为的延误,而全盘否定一整套的医疗制度。

正如和我以前那位家庭医生打交道一样。正是从他多次不太让人舒服的表现开始,我对家庭医生的滤镜逐渐被打碎,对加拿大的家庭医生首诊制度开始有了疑问。但同时,对于这么一项在西方国家实行了几十年(也有可能超过百年)的制度,仅仅因为一两个家庭医生的不专业不敬业,就加以否定,也似乎太草率了一点。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已经有 5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5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及.玉.坠.作] 2024-08-05 09:53
    现在的政府乱来,因为家庭医生不够,就把walkin clinic都改成家庭医生诊所,所以现在几乎找不到walkin clinic了。 这样让那些还没有家庭医生的人雪上加霜,更没地方去看病了! 加拿大真是一流的自然资源,三流的政府。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