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曾經的深漂第一站,和他們消失的家園....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為什麼一個城中村的舊改前後,會吸引這麼多的目光,尤其是來自民間的多方關注?這裡就要提到深圳城中村的前世。1980 年,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早期的深圳特區建設,工業化要超前於城市化,大多通過“三來一補”[3]建設工廠、進行生產。政府開始從當地農民那裡購買大片農田,這些農民沒有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但仍然擁有自己的村莊,各村成立股份公司,農民變成股民,過去的農田也紛紛變成工廠區。在此過程中,新發展起來的工商業需要大量社會服務和外來務工人員的臨時住所,靠近此區域的村落便開始改造擴建,城中村慢慢形成。隨著城市化對環境的要求,工廠開始外遷,新一批來深圳從事服務業的務工人員,需要廉價且離雇主位置相近的住所,所以像白石洲這樣的城中村逐漸演變成建築密集且交通便利的廉價出租公寓群,白石洲也因此得名“深漂第一站”。


白石洲的關注者中,不乏參與深圳早期城市建設的建築師與規劃師,城中村和深圳早期城市發展的關系,他們正是見證者和參與者。2012 年左右,他們紛紛轉向關注城中村的保育,這既是對城市空間多樣性的探索,也是對自己過往職業的反思。




根據白石洲學童家庭采訪的詞頻分析生成的白石洲衛星圖,字體越大代表詞頻越高

01

湖貝 120 城市公共計劃


說起白石洲,就不得不提深圳的另一個城中村——湖貝古村,不僅因為湖貝古村於 2016 年同樣陷入舊改的命運,更是因為在這一舊改項目上,深圳不同職業的人,包括建築師、藝術家、創意人士,首次提出了保護計劃,發起了集體實踐。當時在白石洲進行社區營造的“白石洲小組”成員也加入了這次行動,並發出倡議:“我們是白石洲小組的成員,但是我們也關注深圳其他城中村的發展及其對於城市的影響,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老城文化得以延續。”同樣延續下去的,還有關注城中村並集體實踐的工作方法,這為日後白石洲的實踐打了樣,激活了社群通路。

湖貝古村的歷史更早,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年間(1465—1487 年),原住民世代相傳的文化已有 546 年的歷史。這裡仍然保留三縱八橫的村落結構,清嘉慶九年(1804 年)重建的宗祠聳立於此,門樓、水井和 200 多間民居都是典型的廣府系坊巷式排屋村樣式,在這些古民居的低矮門頭上還可以看到清代的灰雕。




湖貝工作坊現場(朱銳/攝)

2016 年 7 月初,一批設計師、規劃師攜手不同領域的學者和藝術家發起的“湖貝古村 120 城市公共計劃”,進入了深圳公共視野。緊接著,一批建築師、學者、藝術家和致力於改變“被動接受城市舊改”的人士發起了“湖貝共識”聯署行動,呼吁社會各界人士投身到保護湖貝古村的“湖貝 120 城市公共計劃”行動中。專業建議、公共藝術、社區參與、個人參與在行動中以組合搭配的形式出現。參與行動的人希望“湖貝 120 城市公共計劃”能成為探索公眾參與的實驗案例,所以僅僅依靠學界和知識精英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將學術材料、專業的建築規劃信息等以通俗可感的方式向大眾翻譯,在翻譯與傳遞的過程中讓市民意識到原來城市更新和規劃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以期慢慢形成一種常態化的公共參與機制,為不同專業背景的人介入城市規劃提供可能。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