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从这尊大佛的脸上真能看出武则天的面貌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2年4月13日,工作人员在龙门石窟奉先寺进行勘测作业。图/视觉中国


利用难得一遇的“满堂架”,2022年6月到7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带队对奉先寺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由此取得了龙门石窟的最新考古成果。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发现了绿色、红色、黑色等彩绘颜料残留,在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并发现有金箔。一千多年前在唐代初建时,卢舍那大佛很可能“金箔贴面”“身着霓裳”,可以想像是何等的华美样貌。

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厚度均匀,与岩石结合紧密。经过X射线荧光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即碱式碳酸铅,古时称为胡粉、铅粉、水粉……《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中有确切记载。铅白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也为后期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摩崖像龛。其内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造像。图/视觉中国

普贤菩萨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眼珠,经检测,质地为琉璃,而左眼采用两块拼合而成,靠近鼻子的那一半已经脱落、遗失。这次近距离的观察,路伟发现普贤菩萨两眼略微不对称,右眼狭长,大眼角(靠近鼻梁位置)角度很小,约为30°,眼珠形状规则、对称,而左眼大眼角角度较大,大约45°,大眼角一侧眼珠略为梯形。“此乃工匠有意为之。”路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普贤菩萨胁侍卢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转动,不对称的眼珠,极有可能是考虑到透视效果,“这无法不令人感叹古人的巧妙构思与雕塑工艺”。


可以说,奉先寺代表着初唐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常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石窟造像艺术也随之兴起,佛教石窟艺术的建造热潮和艺术高峰发生在北魏和唐代,中国几大石窟寺中,唯有龙门石窟在两个艺术高峰期都处于重要历史地位。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护法神(左)和金刚。图/视觉中国

根据碑刻题记,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孝文帝拓跋宏是在中国历史中留下重要一笔的皇帝,南北朝初期,鲜卑族政权北魏一统北方,孝文帝革俗汉化,强令鲜卑人改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以雷霆手段加速民族融合,也深刻影响了汉文明的发展。

公元493年,孝文帝在当时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召集群臣宣布出兵讨伐南朝。其实,南征只是他的一种借口,举国南迁洛阳才是真实目的。后来孝文帝私下诏见任城王说,鲜卑人从北方大草原走出来,徙居平城,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物质,但平城只能是个用兵的好地方,文治却不具备条件。

这一年,孝文帝突破鲜卑守旧势力的阻挠,从偏远的平城迁都到中原洛阳。正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北朝,则盛行开凿石窟。迁都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善谈庄老,尤精释义”的孝文帝大力扶持佛教,将平城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迁至洛阳,龙门峡谷的上空,开始响起了穿云裂石的斧凿声。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4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