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從這尊大佛的臉上真能看出武則天的面貌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開鑿於公元493年的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一個洞窟,可能是孝文帝倡議營造的,一批支持孝文帝遷都的王公貴族、朝中重臣、軍隊將領,也率先在古陽洞中鑿龕造像。由於孝文帝遷都後正式推行漢化政策,此時正在龍門洞窟中石雕的造像具備明顯的漢化特征,不再似雲岡石窟一期、二期造像那般雄健、粗獷,而是趨向活潑、溫和、清秀,臉部瘦長,胸部平直,雙肩瘦削,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是典型的南朝漢人所推崇的“秀骨清像”。後來被稱為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精華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洞中。


公元499年,遷都不過6年,年僅32歲的孝文帝去世。次年,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祈福做功德而開始鑿建賓陽三洞。人物眾多、顧盼神飛、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代表作,又因此而日後歷經劫難的《帝後禮佛圖》浮雕,就在賓陽中洞。浮雕中的衣冠儀仗,忠實記錄了孝文帝推動漢化後的服飾特征。洞內正壁中央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作"U"字形開胸,露出內袍的斜領及結帶,巨大的袈裟下垂,幾乎覆蓋了整個方形台座。與同期南朝出土的文物相對比,便知這是典型中原服飾,這種服飾一改雲岡石窟的“偏袒右肩式”。造像中的變化,是孝文帝改制的直接結果。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蓮花藻井供養飛天。攝影/張亞光 供圖/龍門石窟研究院

“秀骨清像”“褒衣博帶”,這種適合中原地區漢民族審美和文化的造像藝術被稱為“中原風格”,不僅龍門石窟,從洛陽出土的北魏永寧寺塔基殘造像、北魏陵墓神道石刻等文物中均可見到。這種風格一經形成,便以洛陽為中心向外傳播影響,成為了南北統一的時代風格。

孝文帝成功了。這一次遷都,將100多萬包括鮮卑和北方各族在內的移民(专题)融入了中原,使洛陽再次成為北方乃至亞洲的文化中心,並為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礎。龍門石窟為期數百年間的營造,也從這裡拉開了序幕。


大唐風范

當歷史行至孝文帝的孫輩孝明帝,朝中爆發內亂,幾番你死我活的宮廷斗爭之後,公元528年,19歲的孝明帝被生母毒殺,北魏土崩瓦解。之後,佛教雖然仍受帝王崇信,佛教以及佛教藝術也仍然在中國化的進程中繼續發展,但洛陽先是淪為東魏、西魏不斷征戰的戰場,後來失去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理想中的輝煌工程賓陽三洞修建就此廢止,只完成了賓陽中洞。


龍門石窟第一次大規模開窟造像始於公元493年,止於528年間,前後歷經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帝,共計35年。北魏沒有完成的賓陽南、北二洞,需要在伊河畔的石壁中靜待一百多年,直到唐太宗時期才得以完工。



2020年6月5日晚,游客觀賞燈光映襯下的龍門石窟。圖/視覺中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