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從這尊大佛的臉上真能看出武則天的面貌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參與數字復原工程的西安交大藝術系教授賈濯非至今都記得,2018年當他在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看到納爾遜博物館拼接《文昭皇後禮佛圖》碎塊的老照片時,差點落淚,因為那些雜亂的碎塊,看起來就像一堆石頭垃圾。


在這幾年時間裡,參與項目的學者先對保留在納爾遜博物館倉庫中的2000多塊碎片進行甄別判定,這些碎片是當年博物館進行拼接時被認為的贗品,研究後發現其中還有真品。隨後,團隊對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浮雕殘壁進行了掃描,完成離散文物實體與母體的數據采集,之後再做浮雕造型還原和原境還原。他們在電腦上,通過調整老照片鏡頭變形,對齊老照片與殘壁的共有特征點,使殘壁正投影和老照片正投影重疊,獲得浮雕在殘壁上的原始輪廓線以及准確位置,再一個個地拖動那些虛擬的“碎塊”,仔細比對它在殘壁模型浮雕輪廓上的位置關系。這是一個集合學術、技術與藝術的復雜過程。

目前,原比例《文昭皇後禮佛圖》的虛擬復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魏孝文帝禮佛圖》虛擬復原也即將啟動。


什麼時候能讓文物真正回家?史家珍認為,應該理性面對歷史上海外流散的中國文物,實物回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當下,“文物數字復原可能不是一個最完美的結局,但卻是現行條件下較好的選擇。”在他的設想裡,數字化也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將石窟背後的藝術與歷史最大程度向公眾普及。

身為一個河南人,他常歎息,龍門石窟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更像是一個旅游景點,人們匆匆地來了,走一圈,拍照,又匆匆離去。他相信一定有對歷史和藝術有深入了解渴求的游客,或者說有這樣的培養潛質。目前龍門石窟的洞窟並未開放,洞門口有一道圍欄,人們只能在門口張望,史家珍計劃將來開放一些洞窟,當然要嚴格限制人數,同時配合數字復原技術,“看看現在的造像和浮雕是什麼樣,再看看當年本來是什麼樣,獲得感不就更強了嗎?”數字復原的成果他也會與國外博物館共享,既然文物目前在海外,那麼就不應該與任何“淺層的、浮皮潦草的”的感受相連,而是應該完整深刻,畢竟它們的身上,都承載著厚重的中國歷史與文化。




奉先寺南側,弟子阿難。攝影/張亞光 供圖/龍門石窟研究院

首都起了關鍵作用


不久前,網絡上熱傳一份《佛教石窟東傳中國示意圖》,一連串箭頭,自西向東,標識著佛教石窟寺藝術東傳中國的路線。自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和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犍陀羅),向東傳入中國新疆,再入敦煌,又從敦煌起向東傳入張掖、武威,再分成幾路東匯,形成了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石窟群……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常青在各地作石窟藝術講座時,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提問——“在石窟自西向東的傳播過程中……”也總有人把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石窟發展的源頭。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實在是一個常見的錯誤概念。”

歷史上,石窟寺的傳播得力於佛教的傳播,作為藝術的石窟為佛教義理服務。而石窟之所以被稱為石窟寺,就因為它同樣是佛教徒修行的場所,是寺廟的補充。在各歷史階段石窟寺形成之時,自然是位於宗教中心地位的城市發揮了重要影響。

如果說國內現存的幾大石窟之間,相互有什麼關系,常青認為,關鍵要看在不同時期,誰處於龍頭位置。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後,龍門石窟在始建時無疑在雲岡石窟的基礎上傳承,同時,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又對敦煌、炳靈寺、麥積山、隴東等地北魏石窟的開鑿起著關鍵作用,而以南京為代表的南朝石窟與佛教藝術又影響著雲岡與龍門。到了石窟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唐代,長安與洛陽影響了當時敦煌、四川廣元、安岳臥佛院等處石窟的形成。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