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一場席卷名校生的心理困境,正在蔓延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心理學家Gravois在2007年也發現,70%的人都將在他們的人生中經歷至少一次當冒名者者的感受。


就連《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Facebook的COO雪莉·桑德伯格,都曾公開表達過對自己的懷疑:

「每次我越努力,取得越大的進步,我的自我懷疑感就越加強烈,我總感覺自己像個‘騙子’」。




■圖片來自today well spent

成功帶來的「我不配」

其實,導致冒名頂替綜合征的因素很多,究其原因對「能力」都有著不合理的理解。

研究人員發現,這樣「錯誤」的信念通常有5類:

「完美主義型」:只有完美的取得一項成就,才算有能力。比如他們不能接受,在表演時有任何的停頓,一旦不連貫有點瑕疵,就會全盤否定自己。

「天才型」:如果不能又快又輕松完成任務,就是沒有能力。比如,我為考試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就會覺得自己能力差,否定自己。


「超級英雄型」:在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才是有能力的。比如,既要自己工作出色,又要自己賢妻良母,還要自己內外兼修,甚至只是一次方案被否定,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專家型」:必須有極高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才是有能力。比如,雖然在專業領域已經很出色,但還是覺得自己得更好才行,所以會把認為有能力的標准往上移,永遠遙不可及。

「獨行俠型」:得靠自己一個人獲得成功,才是有能力。比如,雖然我難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不能求助別人,需要別人幫忙肯定是自己能力不夠。




這幾種類型,我身邊幾乎都有,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天生的性格,有的則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不配得感」,有人也是環境因素造就。

在過度挑剔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永遠得不到期待的認可,如不斷批評、很少被肯定,總覺得還可以更努力,成功後又會因為長輩的不滿意而產生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成功其實完全來源於運氣。

過度的表揚也是一樣。

從小被過度表揚,像被架在了一個高台上,生怕一次失敗而摔下來,如「無論什麼事情你肯定能做成」、「你是這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那下次如果沒做到怎麼辦呢?我讓他們失望了怎麼辦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周圍人都太優秀了,在名校名企這樣一個不斷追求卓越強調優績主義的大環境下,更是凸顯出自己的「普通」,對比坐標系已經變了。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