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一場席卷名校生的心理困境,正在蔓延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無數優等生為此而焦慮和惴惴不安,不好從一種負面情緒變成了病理特征。




躺平擺爛和過度努力


有人會說,自己多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就行了?

研究發現,主觀、客觀維度上的長期負面反饋,會讓人像一直囚禁在小籠子裡的老鼠一樣。

心理學家Dr. Heatherton曾經招募大學生進行做過一個實驗,先填寫對自我認知的狀態,再隨機給出負面、正面、中性三種反饋,之後再讓參與者再做一次自我認知。

結果顯示,得到負面反饋的人表現出更加消極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價值較低。正面反饋組的人表現出更加積極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能力較強、價值較高。而中性反饋組的參與者,則保持相對穩定的自我認知狀態。

尤其是當這種負面反饋來自自己視為最親密的人之時,還未發展出完整自我認知的孩子,可能會將其視為對自己與家人關系的威脅,從而引發強烈情感反應。

為了維護這種重要的依戀關系,孩子會特別敏感,尤其是負面反饋。他們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便會注意到所有暗示這種危險的信號,不斷收集「證明自己無能的證據」,卻常常過濾掉那些對於自己而言更客觀或積極的提示。




■脫口秀演員梁嬌穎天生皮膚比較黑,從小被媽媽打壓和羞辱,後來她在美國脫口秀裡說:「白人那些歧視算什麼,抵不上我媽一句話的殺傷力」。

長久下去,這就會引發兩種極端狀態,其一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就像是1967年Martin Seligman和Steven Maier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第一次實驗分成三組:第一組的狗被固定在一個可以避免電擊的區域進行不斷的電擊;第二組的狗則處於一個不可避免電擊的區域進行不斷的電擊;第三組的狗並沒有接受電擊。第二次實驗將所有狗都被放置在一個可以避免電擊的區域後,再度進行電擊。

那些曾經處於不可避免電擊環境的狗,在後來的實驗中也沒有嘗試躲避電擊,表現出了無助的行為。

有人推測,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期待成為「好孩子」,當一次次的努力都達不到父母完美期待的時候,結果就是習得性無助,擺爛和放棄也會隨之而來。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