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38年前,蔣經國松口"解嚴",開放黨禁報禁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其時離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不到7年,被軍法審判的民間反對精英還在獄中苦熬,一時台北上空陰雲密布。沒有想到的是,老態龍鍾的蔣經國權衡再三,認為國民黨不能再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而是要以變應變,決定對新生的民進黨采取“寬容”政策,“不承認,不取締”,實際上默許或者說容忍了民進黨的客觀存在。


蔣經國在黨內高層會議上說: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和民眾永遠在一起。”


20多年後,我們不妨把這番話看作是他的“革新宣言”。這樣做實際上也是利大於弊,對內爭取民心,緩解社會沖突,化被動為主動,對外順應潮流,改善對外形象。他因此爭得政治變革的主動權,掌握了歷史的主動權,一個新的時代由此開啟。



晚年的蔣經國夫婦

民進黨來說,這也不是天上掉下的大餡餅,而是長期不懈追求的成果。

在正式組黨之前,黨外批評時政、呼吁民主,以及參選地方公職、民意代表的努力一直在頑強地持續,並由此形成了“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等政治性社團。如果再上溯到雷震等人倡議組黨的時代,他們已苦苦追求了三十年。

20年前發生的這段歷史,可以看作是一個政治領袖與民間力量的良性互動,其結果是雙贏。


有人說,蔣經國以溫和態度應對民進黨的誕生,是因為考慮到鎮壓的成本很可能比寬容還要大。這個說法誠然有一定道理,那幾年,因為丑聞頻發使他的統治陷入了困境。

1984年,《蔣經國傳》作者江南在美國台灣情報部門暗殺。1985年,台北發生官商勾結、坑害數千儲戶的“十信案”。這些事件的曝光都使台灣的對外形象大大受損。與此同時,海峽彼岸因為經濟改革釋放出來的動力,受到國際矚目。壓力之下,蔣經國也在尋求新的應變之策,加速政治革新的步伐。

不過,仔細尋找歷史的軌跡,蔣經國從默認民進黨到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並不完全是被動的、無奈的抉擇,更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想法,而是經過了相當時間的醞釀。


早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前,他就曾有過與黨外政治力量溝通的安排。1983年,在接受西德記者采訪時,他第一次肯定了黨外運動的作用,公開承認黨外反對運動對社會進步有助益。1986年5月,由陶百川、胡佛等四位知識分子做中間人,國民黨方面的代表與黨外代表有過兩次面對面溝通。

1986年9月初,蔣經國對美國記者表示國民黨已在研究開放黨禁。也就是說,民進黨正式誕生之前他已多次放出善意的信號。

毫無疑問,蔣經國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有國際的背景特別是美國的影響,有島內民間反對運動持續不斷地抗爭,民意不可違,還有種種錯綜復雜的客觀因素。但有一點不能否認,那就是他個人主觀上的誠意和努力。

疾病纏身的他蔣經國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他要向歷史作出交代,給島上留下一個和平轉型的空間。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務實,他在生命最後時光的大手筆成就了一個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塊飽經患難的土地。

有的時候,特別是關鍵時刻,一個處於關鍵位置的政治人物,他的取向、選擇往往能決定歷史的走向。蔣經國正是以他暮年的作為而名留青史。

20年前,他解除“戒嚴”,使台灣在他身後順利完成代價最小、不流一滴血的政權交接,使台灣人民從此不僅享有繁榮的經濟,富足的生活,同時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和選舉的自由。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