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大學裡的"疫情一代":歧視背後的文化重塑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日,“yq班”一詞引發爭議。

“yq班”,是指22屆、23屆、24屆的畢業生,他們或在yq中上學,或在yq後畢業,是被yq“耽誤”的一批人。


一些企業說,“yq班”的學生能力差,整體素質堪憂,所以拒絕錄用,把“疫情班”當成了一票否決的標准之一。

有網友對此反駁,認為在yq管控期間上學的學生,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素質反而更高,而在校園外為生存焦慮的人,才無法靜下心來提升自己。

然而,企業等用人單位卻並不買賬,他們認為“yq班”學生素質低,是因為他們久居校園,幾乎沒有社會實習經歷、閱歷和與人交際的能力。

以上爭議的核心點在於:“yq班”是否應該成為能力的代表?

與之類似的爭議一直存在,比如體制內公開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中很多崗位要求很明確:本科錄取為第一批次;不含專升本;年齡35歲以下等。

這些標准與其說代表了考生的能力,是按照崗位所需設置的標准,還不如說是人為設置的門檻**,是社會偏見和約定俗成的文化傳統的集合。**

這些門檻有時候也反向操作一下,比如最近很火的國考報名,很多人發現崗位大多是要求學歷為本科,而不是“本科及以上”,意味著很多崗位研究生無法報名。

這就有人評價了:本來很多工作就不需要研究生去做。

的確是這樣。


布迪厄曾說,學歷的本質是一種社會、文化資本,柯林斯則說,文憑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與個人能力、職業成功關系也不大,但卻是一種職位通貨,有些工作,必須擁有這個學歷才能幹。

但“yq班”這個詞,體現出的卻不是門檻和通貨是否合理的問題。

社會的爭議,大多數來自於這個用詞所體現出的歧視與偏見。它將工作機會直接從一個群體排除,就像當年的乙肝歧視一樣。

很可惜的是,“yq班”這個詞,是口頭的傳播而非白紙黑字,是一種集體的思想和思維方式。


意味著,尋找相關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也很難取證證明說,企業行為是就業歧視。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也經常觀察、遇到到這些歧視的現象,學歷歧視、身份歧視、職業歧視……

有的歧視實施主體甚至是年輕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歧視,也就不存在擁有歧視的羞愧。

這背後的根源,在於文化。

那些根源於文化傳統中優秀的東西沒人信,而糟粕卻一直深入人心。原因是,我們還沒能建立起一種文化的共識:到底什麼是優秀的文化?什麼是糟粕的文化?

當西方社會開始反思“優績主義”的時候,我們還在追求優績,並因優績而高人一等,進而建構起相應的社會制度和權力。

當西方社會開始討論福利社會所帶來的負面效益如養懶人、降低社會活力等,我們還在宣揚、討論個人通過努力追求社會福利、實現階層躍升的勵志故事。

這些文化的差距,一部分來自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另一部分卻來源於制度設計,而制度設計的來源,就是文化。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