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人吃食品添加劑,真比歐美日多?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前幾天,桃李面包發布公告:

“桃李新生產的所有產品都將不再添加脫氫乙酸鈉。”




好像是行業的共同意願。

同一天,三只松鼠、良品鋪子、鹽津鋪子、達利園、盼盼等品牌均有發聲,稱產品配料正在更替中。

其實,早在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新版國標GB 2760-2024,重新規定了脫氫乙酸鈉的使用要求。

8個月後,終於慢慢落地。

而作為消費者,我們還有更多期待。



中國人對食品添加劑,打心底有顧慮,甚至是恐懼。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全中國所有添加劑加起來只有幾十種。

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有2400多種食品添加劑。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食品添加劑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2019-2023年,中國食品添加劑的主要品種總產量,從1269萬噸增長到1611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15%。

而食品添加劑的市場規模,在2021年就已經達到1399億元。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根據德勤中國發布的《中國寵物食品行業白皮書》數據,預計到2026年,中國寵物食品的市場規模,也只有1140億元。

相比之下,食品添加劑產業歷史悠久,早已經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某調料店一角,排骨增香粉25元/罐,豬骨高湯30元/罐

但它的安全屬性卻仿佛一個玄學:不斷被討論,卻難以被解決。

比如防腐劑,雖有一定毒性,卻也肩負著防止食物腐壞的重任,究竟安全不安全,還得看劑量。

開頭提到的“脫氫乙酸鈉”,就屬於這一類。

早先,像面包、糕點、烘烤食品、醃漬菜等十二種食品,都有脫氫乙酸鈉。

只要不長期吃,它的危害並不大。

但如果反復食用,就容易形成肝腎損傷,甚至危及中樞神經。

如果是996、007的打工人,自然就可能越來越“神經”。

如果說防腐劑還有很多優點,算是亦正亦邪,那麼,調味劑就大多屬於妖媚惑主的一類。

其中代表,包括但不限於:代糖、肉食保水劑,面粉改良劑等等。

因為主打提升口味,且很多都是劑量與口感成正比,很多商家都會超標使用。

比如,我們日常在熟食店買的醬肉,一個醬肘可以燉幾個小時不脫形,靠的就是著名的肉食保水劑,磷酸鹽。

好吃、方便。

但也可能讓人骨頭變松,血管變硬。

食品添加劑的產業上,最大的潛規則就是保密。

只要保密,商家就能用極低的成本,哪怕影響了食客們的健康,也還能掏空他們的錢包。

而添加劑的使用,往往能幫食品商家將價格降到更低,吸引到更多消費者。

一個蛋撻一元錢。

街邊點心,買一斤送半斤。



越是愛在吃上占便宜的人,就越容易掉入這個精密策劃的陷阱。

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被拿捏得准准的,狠狠的。



人造產品的過剩,總是源於天然物質的緊缺。

德國工業革命後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工人們每天的主食是口感粗糙的裸麥面包。

所以當時德國就制造出大量的人工食品,以提升天然食品口味,讓餐桌看起來豐富一些。

比如人造黃油、代糖、代咖啡

黃油是牛脂肪混合牛乳頭肉做的,代咖啡也跟咖啡豆沒有一點關系。

糖精更是從煤焦油中提取,毫無營養可言。

但這卻讓工人們覺得自己“仍有生活”,在流水線上繼續安分工作。



1918年,一個普通德國家庭一天的食物

所有人造食品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糖精,被德國的工廠壟斷生產了約20年。

隨後,雖然在美國以及歐洲的德、法等國,都有很多糖精、人造黃油的生產企業。

但幾乎沒人能像孟山都一樣,剛成立就收獲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孟山都成立於1901年,正好就是在食品短缺,人造食品需求量巨大的時代。

而它之所以能“成功”,還要感謝命運幫他先後進入了兩個資源極度優越的利益鏈條。

第一個利益鏈條,主角是當時世界頂尖的跨國巨頭,可口可樂。

二十世紀初,可口可樂公司一年的含稅收入已接近100萬美元,一年的廣告預算就有10萬美元。

而當時它原料中的糖精、香草、咖啡因,就是孟山都提供。

為了將成本壓到最低,孟山都的咖啡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廢棄茶葉渣中提取。

而可口可樂公司則將工廠建在了美墨邊境,把可樂以低於飲用水的價格賣給墨西哥人。

現在,每四個墨西哥人裡就可能有一個是糖尿病患者。



墨西哥,聖克裡斯托瓦爾市附近的Tenejapa鎮,以消費可樂而聞名

作為一家化工企業,孟山都不僅生產食品添加劑,也生產工業原料。

所以它很快就進入了另一條更有實力的利益鏈條,其中主角是美國軍方。

1961年越戰期間,美國曾用飛機向越南戰場噴灑2.1萬加侖含有劇毒物質“二惡英”的除草劑“橙劑”,導致越南14%的國土寸草不生,污染持續了幾十年。



為打敗善於叢林作戰的越軍,美軍動用直升機噴灑劇毒橙劑,讓整片樹林枯死


美國軍方提供橙劑的,就是孟山都。

化工企業淪為戰爭武器,結局本該是灰暗的。

然而截止到2018年,孟山都在被德國拜耳收購之前,仍有相當高的地位:

2006年,《美國產業工會聯合會》雜志授予孟山都“2006 CIO 100強”稱號;

2007年,《Wired》雜志評選孟山都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之一;

2014年《財富Fortune》雜志評選為“全球最受欽佩企業”榜單第二名;

2014年《科學SCIENCE》雜志評選為2014最佳雇主,位居第6名。



也正因如此,無數類似的企業會去模仿他們。

而到現在,添加劑早已成為人類食品工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比於歐美發達國家,中國的食品添加劑產業發展相對較晚。

但從監管端來看,中國對食品添加劑的態度,卻更加嚴格和克制。

對於一般的歐洲國家來說,包裝食品中的添加劑只需要標注大類。



法國食品的“Nutri-score”標識,A最健康,E最差

美國包裝食品的配料表中,可以省略安全添加劑和營養型添加劑。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所有預包裝的食品,配料表一定要寫全所有配料。

只要是單獨添加並起作用的添加劑,就一個也不能少。

但現實的例子是,有很多海歸父母,在國內超市不敢給孩子買零食。

卻不得不咽下歐洲朋友晚餐桌上含有硼砂的魚子醬。

硼砂是一種只要3克就能殺死嬰兒的有毒物質,在中國作為添加劑使用是違法的。




電影《門徒》中,劉德華飾演的毒梟林昆,為全家每人點了一罐“按克收費”的魚子醬,正在品嘗

各國間能用不同的標准,體現出添加劑產業的一個特點:生產、使用、消費,角色不統一,信息相對閉塞。

這為監管制造了困難,風險易向下游消費者集中。

比如,在地下小吃街和大排檔,使用復合醃肉料來醃制燒烤肉,已經是基本操作。

一公斤含有“肉彈素+羊肉精+豬肉精+乙基麥芽+亞硝酸鹽”的醃肉料,能醃100公斤肉。

如果加入“碳味”添加劑,還能模仿出碳烤的味道。



可怕的是,這其中每一種單獨的添加劑都是合法且安全的。

但肉彈素的主要成分,就是前面提到的磷酸鹽。

羊肉精也有致癌風險。

放到一起,威力翻倍。

消費者即使知道,也沒得選。

因為不加這些調料的肉,不僅不那麼好吃,還可能會腐壞。

在這背後,是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從技術角度講,食品添加劑是一個極其專業的領域。

然而到目前為止,食品添加劑這門學科都沒有在大學裡建立獨立專業,只能作為課程,附屬於食品科學、食品化工等相關專業中。

不僅中國如此,美國日本的大學中,也都沒有獨立的食品添加劑專業。

可是到了產業一線,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卻需要生化、制造、監管等專業和技術的支撐。

從業人員只能帶著殘缺的技術到崗位上學習,而學到的是只適用於本企業的能力。

教育起不到引領和指導作用,產業上隱患就多。

加之消費者對添加劑的使用終究沒有決定權,恐懼難以消除。

輿論場就容易變得缺乏正能量。



多年前,就曾有人提出:“中國人飲食不比健康,就比誰命大。”

悲觀論調背後,有著很深的誤解。

那就是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遠比西方國家更大。

但實際上,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日本,使用的添加劑都比中國多。

他們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一點都不少。

比如近20年來,日本食品安全事件最少的2021年,全國仍有717起食物中毒,學校和養老院也不例外。



中國已經禁止使用的瘦肉精,至今仍在美國養殖業中被合法添加。

所以我們沒必要向別國討教。

反倒是更該從自己的產業源頭想辦法。

比如,鼓勵更多企業,生產天然、健康的食品添加劑。

另一個辦法,就是在行業中卷出有引領作用的頭部大哥。

數據顯示,到2022年,中國近百家生產檸檬酸的企業中,產能超過萬噸級的,只有不到20家。

而香料香精的生產企業有近700家,但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也只有20余家。

大家都在埋頭苦幹,一些企業還將自己的產品出口到了發達國家。

但這些頭部企業對同行的影響力不強,也幾乎從不站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不驕傲,不表態,不憤怒,就在食品工業和餐飲業的背後默默運作。

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下,添加劑企業保持低調當然無可厚非。

然而沒有輿論引領,腰腿部選手連給大佬點贊的機會都沒有。

小微型企業及商販,就更容易被經濟利益牽著鼻子走。

可是換一種思路,如果有人能站出來主動交流,給企業一些指引,也幫消費者做一做“嘴替”。至少能幫大眾識別友軍,避免拔刀。

也讓下一次的升級,變得更加可期。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