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美博弈: 中美利益最一致的地方"在这里"(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从冷战年代至今,朝鲜半岛牵动一系列国际风云:1950年韩战爆发,中美在半岛直接交锋,海峡两岸的分治格局也基本确立;在中美接触的1970年代,处理朝韩关系成为中美合作一大板块;甚至到了俄乌战争进行当下,朝鲜援俄疑云仍在搅动中美、中欧关系。


11月29日,台湾大学胡佛东亚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举办“中美关系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转型”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主讲,台湾大学国家发展所教授、欧盟莫内讲座叶国俊主持,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国际长郭铭杰与谈,许多两岸学人学子共同参与。围绕演讲内容与讨论,《香港01》推出系列报道四篇,与读者回顾中美“共管”朝鲜半岛何以成形,本篇为第一篇,聚焦毛泽东时代。

美苏冷战影响中国半岛政策


沈志华首先指出,现在亚洲有几个爆发点,台湾海峡、南海与朝鲜半岛。而从朝鲜战争到现在,中国的半岛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南朝鲜,到支持金日成和平统一南朝鲜,再到邓小平韩国建交,再到冷战结束后跟美国共同推动六方会谈,再到六方会谈失败,变化幅度非常大。

沈志华表示,从70年代初中美和解一直到冷战结束,也就是90年代初中韩建立外交关系,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半岛政策的变化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跟韩国的变化,一条是跟朝鲜的变化。

首先是跟韩国的变化。沈志华提出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两国从互不承认到建交,时间非常长,1973年韩国就主动提议与中国建交,中国一开始不搭理,一直拖到1992年,将近20年,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有这种情况:从提议建交、中间谈判到建交成功,花了近20年;第二个特点,中韩建交过程中,中国外交部长期没有参与,一直到1992年的3月,外交部才真正参与,最后中韩在同年8月宣布建交,20年谈判外交部才参与几个月,显示中韩建交中的高层秘密交往时间,要远远大于两国正式会谈,期间双方公开互动主要是靠民间外交,例如体育、经济,即便高层交往也是私下。


再来是跟朝鲜的变化。沈志华指出,这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朝鲜不希望中国韩国建交,“当时朝鲜的意思是,我们支持你们不搞两个中国,你们也要支持我们、不能搞两个朝鲜”。而本来中朝双方认知相同,但最后发展证明,不搞两个中国的坚持还在,不搞两个朝鲜的坚持崩溃了,朝鲜最后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沈志华接著回归宏观结构,表示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也对中国的朝鲜政策造成影响。从中美和解到1979年中美建交,到最后中韩建交,甚至再往后六方会谈,中美之间密切合作,“很多事情都是双方在底下商量,再拿到台面上去”,如果没有中美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朝鲜半岛事务很难往前推进,例如联合国这关就过不去。

而苏联对中国改变朝鲜半岛政策,也有非常微妙的作用。沈志华表示,起初苏联的作用是监视中国、阻止中国韩国建交,并且常以中韩走近刺激平壤,例如中国刚做一单生意,《真理报》就披露出来,而中国为了不被苏联利用,就只能立刻收回。因此苏联长期都是障碍,但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后,苏联反而成了中国改变政策的敲门砖,例如中国想跟韩国建立贸易代表处,就等苏联先建立,这样中国就没压力,其实当年的东欧国家也是一样。

“另外还有像1991年朝鲜、韩国一起加入联合国,原来都是苏联在前面挡著,中苏都是常任理事国,都可以投否决票,但一般苏联投了,中国就不用担责任,就跟著就好了。”虽然1990年苏韩建交后,中国就被推到前台,但其实一直到中韩建交,中国每一步都躲在苏联后面,苏联进一步,中国才进一步。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2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