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研究:沃爾瑪所到之處 帶來的不光是低價 還有貧窮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他們計算出,即使在最樂觀的節省成本情景下,沃爾瑪開業的地區貧困率仍然相對增加了約8%。


不過,這項分析存在潛在的局限性:無法考慮到沃爾瑪的選址可能並非隨機分布。沃爾瑪可能出於某些難以察覺的原因(比如去工業化或去工會化),選擇那些本身就容易陷入貧困增長的社區。這正是第二篇論文切入的重點。

第二篇論文由經濟學家賈斯廷·威爾特希爾撰寫,於去年12月發表。他將那些沃爾瑪開業的縣,與那些沃爾瑪曾嘗試開店但因當地反對未能開業的縣進行了比較。


換句話說,如果沃爾瑪是基於某些隱性特征來選擇開店地點,這些縣應該都具有這些特征。然而,威爾特希爾發現的結果與第一篇研究類似:沃爾瑪開業的縣中,工人收入的下降幅度超過了省下的購物成本,導致他們總體上處境更差。

更有趣的是,他發現收入損失並不僅限於零售業的工人,而是幾乎影響了所有行業,從制造業到農業。

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沃爾瑪會對收入和財富產生如此廣泛的負面影響?

這一理論較為復雜,大致如下:當沃爾瑪進入一個社區時,通過低價格擊敗競爭對手,迅速成為該地區的主導者,迫使當地的小型雜貨店和區域連鎖店削減成本,甚至直接關門。

結果,原本向這些零售商供應商品的本地農民、面包師和制造商。逐漸被沃爾瑪的全國性和國際供應商取代(據一些估算,沃爾瑪歷史上60%至80%的商品僅從中國采購)。

因此,根據威爾特希爾的研究,在沃爾瑪進入某縣後五年內,總就業人數下降約3%,大部分減少集中在“商品生產型企業”。

一旦沃爾瑪成為該地區的主要雇主,就會對工人產生經濟學中所謂的“買方壟斷權”。買方壟斷類似於壟斷,後者是指公司因缺乏真正的競爭對手而能夠收取高價,而買方壟斷則是指公司因工人幾乎沒有其他選擇而能夠支付低工資。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沃爾瑪的工資水平一直低於競爭對手,比如塔吉特和好市多,以及像Safeway這樣的區域雜貨商。

威爾特希爾說,“關於沃爾瑪的許多方面/與我們在經濟學101課程中教授的完全競爭市場模型相矛盾。很難找到比這更明顯的例子來說明,一個雇主如何利用對工人的權力壓低工資。”


沃爾瑪的規模,自然對供應商擁有巨大影響力。正如地方自力更生研究所聯合執行董事斯泰西·米切爾最近在《大西洋月刊》中寫道,沃爾瑪以壓榨供應商聞名,這些供應商因為害怕失去最大客戶而幾乎別無選擇,只能順從。以如此低的價格向沃爾瑪供貨,迫使本地供應商裁員,並降低留用員工的工資。

同時,他們自然會通過向其他客戶提高價格來彌補損失。這種惡性循環進一步鞏固了沃爾瑪的主導地位。

最新研究最直接的啟示是,沃爾瑪對美國社區而言,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劃算。當我就這一研究聯系弗曼時,他表示自己不確定該如何看待這些發現,並建議我咨詢勞動經濟學家。

更廣泛來說,這些發現質疑了促使沃爾瑪和其他巨頭迅速擴張的法律和概念轉變。


20世紀70年代末,反壟斷監管者和法院采用了所謂的“消費者福利標准”。這一標准認為,判斷一家公司是否過於龐大,或者某項並購是否削弱了競爭的適當指標,是看它是否提高了消費者價格或減少了生產者的產出。

換句話說,競爭法的目的被重新定義為“盡可能多的商品、盡可能低的價格”。但正如新的沃爾瑪研究所表明的,這一公式並不總能為美國消費者帶來最大福利。

即將卸任的拜登政府,在聚焦反壟斷時認識到了這一點。例如最新的執法指南指示政府在評估並購時,考慮對工人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對消費者的影響。反壟斷機構已經在多起訴訟中包含了此類主張。

問題在於,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是否會沿著同樣的路徑前進。

近來的歷史表明,威脅低消費價格可能帶來的政治風險。公眾對過去幾年通脹的反應表明,許多美國人寧願稍微貧窮一些,但保持價格穩定,也不願變得富有卻面臨更多的通脹。

這種態度可能會誘使政策制定者將低價格放在首位,並支持那些提供低價格的公司。

然而,如果沃爾瑪的案例揭示了什麼的話,那就是,從長期來看,低價格本身也可能帶來代價。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