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評新年獻詞:你說的這個"你",是我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昨天,一年一度的《南方周末》2025新年獻詞《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發布。這篇獻詞在輿論場上遭遇了“冰火兩重天”:在公眾號或頭條號裡,它得到了一致的贊揚,甚至被用來逐句分析寫法;但在微博、知乎、朋友圈裡,這篇文章則更多遭到了嘲諷和批判。


確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似乎出了問題,無論怎麼換主題,跟潮流,它似乎寫不進人的心裡了,再也沒有以前的力量了。問題在哪裡?恐怕不是出在文字或主題上。說文字,《南方周末》的文字仍舊華美動人,盡管《南方周末》衰落的調子已經唱了二十年,但到了年底,仍然沒有一家媒體的年終獻詞能比它更好;說主題,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崗位,算法影響人類思想、社會決策,也是十分緊迫的議題。例如蘿卜快跑引發了要崗位還是要技術的爭議,Sora、Suno還有 AI 繪圖引發了音樂圈、設計圈的焦慮。《南方周末》選這個主題其實是沒錯的。

依我看,關鍵問題恐怕出在一個小問題上:《南方周末》的一個代詞逐漸失去了魔力。這個詞很簡單,只有一個字:“你”。


“你”,曾經是《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重要特色,太多的經典,都與這個字有關:1997年,南方周末第一次喊出了“讓我們牽掛的人,就是千萬個陌生的你”。1999年,被譽為《南方周末》最經典的新年獻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的開頭“我們與你見面的第777次。祝願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新世紀開始的2001年,《南方周末》寫出了“願新年的陽光照亮你的夢想”。2008年,它鼓勵我們“至少你要在大時代中做個堅強的小人物,在狂歡夜中做個自由的舞者。”一直到2019年,“每一個這樣的你都是英雄”。在《南方周末》有新年獻詞的這三十年裡,“你”伴隨歲月的鼓點,貫穿改革的始終。它就像一塊壓艙石一樣,穩穩的立於年尾,承擔著時代的分量。

不要小看這個“你”字的分量,“你”,雖然詞匯短小,卻力透千鈞。尤其在那個多數媒體還將讀者看作是群眾的年代,在那個人的價值還沒有被充分承認的年代。“你”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呼求,還有溫暖、有態度、有動作、有公義。盡管“南方系”再後來有諸多爭議,也有人懷疑它的政治傾向。但誰也無法否認,就像這個“你”字一樣,它代表著一種其實非常正統的新聞價值觀,甚至正統的政治價值觀:新聞應該為普通人服務,尤其是那些陷於苦難和黑暗中的普通人。因為人們階級不同,身份不同,但對於公義的渴慕是相似的,對於生活的熱愛也是相似的。同時,再大的社會變革,政策走向,數字積累,都必須以提升普通人的幸福感和權利為最終依歸。


這種價值觀,正是《南方周末》當時讓人感動的原因。也是這個“你”讓人共情的原因。在《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裡,當讀者讀到“當你面對蒙冤無助的弱者,當你面對專橫跋扈的惡人,當你面對足以影響人們一生的社會不公”,“我們看著你無奈下崗,我們看著你咬緊牙關,我們看著你風雨度過,我們看著你笑逐顏開”。這些句子時,他們想到的絕不是修辭的技巧,而是《南方周末》在一年裡登載的那些報道,以及與《南方周末》的記者在一起見證的這一年中國普通人的每一天。他們清楚,南周說的這個“你”不是時代的弄潮兒,不是一擲千金的巨富豪商,而是下崗工人、是災區移民、是蒙冤的上訪者,是每天他們可能遇到,也可能成為的人。所以他們願意和《南方周末》一起戰斗。願意給這“沒有提供可供獲利的消息,甚至也不提供什麼消遣”的報紙付費。


然而,當我們翻開《南方周末》近幾年來的新年獻詞。我們卻沒有這種感覺了。我們看到熟悉的“你”,卻根本不敢相認了,讀者疑惑了,這個你呼喊的人是我嗎?你說的這個“你”,和我有關系嗎?

我們以《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為例,在這篇文章中的核心思想是“你”應該在人工智能時代堅持人文主義,堅持人的價值和尊嚴,例如:它贊揚“經歷命運的無常,你在力挽狂瀾;看到弱者的無助,你正奔走呼告。”;它建議“AI高速運算,你毅然抉擇;AI排遣心事,你伸出援手;AI給出建議,你拼盡全力。”;它提倡“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將你的真實匯成世界的真相”;它歌頌“因為你無法計算,所以無可估量;因為你並不完美,反而獨一無二”。

這話對嗎?如果你從語文的角度,沒有錯。但這裡的“你”卻不能讓任何讀者帶入,這個“你”實在太強大,卻又太虛空了。仿佛輕飄飄的一句排比,一個動作,就解決了許多人終生難以面對的難題。這個“你”可以“力挽狂瀾”,可因為蘿卜快跑下崗的網約車司機卻不可能挽救自己的飯碗;這個“你”可以“無可估量”,可在車流中穿行的外賣員卻必須要從系統的審判裡討得一日三餐;這個“你”可以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匯成世界的真相,但實際上畢業生們近年來感受到的卻是在Boss直聘裡隨波逐流,在社交媒體的極端情緒中左搖右擺;這個“你”正在奔走呼告、伸出援手、拼盡全力,姑且不說奔走呼告、伸出援手與 AI 究竟有什麼關系,單說普通人“拼盡全力”真的能夠解決目前的困境,能戰勝不斷進化的 AI 嗎?更重要的,《南方周末》又怎麼在它一年的故事裡讓我們看到這些偉大的“你”的呢?《南方周末》如何報道默默的為AI做數據標注的“電子富士康”,設計AI外賣算法卻被AI排擠離職的程序員,因為AI生圖而再也接不到活的草根設計師,被 AI 洗稿卻維權無門的自媒體作者呢?說實話,這樣的稿子不是沒有,但《南方周末》的我是真的想不出來。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