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股市: A股2025年首個交易日全線下跌 業內分析背後原因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月2日,A股三大股指大跌。早盤開盤三大指數集體低開;滬指午後跌超1.5%,失守3300點關口,創去年11月29日以來新低;截止收盤,滬指跌2.66%,報3262.56點,深成指跌3.14%,報10088.06點,創業板指跌3.79%,報2060.44點,市場近4400股下跌。


2025年第一個交易日就慘遭“開門黑”,據媒體梳理發現,該行情創2016年以來最差開局。9年前的2016年1月4日,A股當日觸發熔斷,三大股指午後早早“下班”,當日滬指大跌242.92點,下跌6.86%,,深成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跌幅均超過8.2%。梳理10年每年首個交易日漲跌情況發現,6次滬深兩市實現開門紅,4次綠盤下跌,收紅盤概率更高。尤其是,滬深兩市近3年首個交易日表現都相對平穩,滬指、深成指整體漲跌幅均在1%以內,僅深成指在2024年首個交易日出現1.29%跌幅。




據最新消息,新年第二個交易日已開盤。1月3日,A股三大股指集體小幅高開。其中,滬指漲0.14%報3267.08點,深成指漲0.1%報10097.93點,創指漲0.1%報2062.4點。

2025年開年A股全線下跌 背後原因找到了

分析人士:1月2日市場演繹的邏輯是混亂的

據證券時報消息,2024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市場沒有如預期般上漲;進入新一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市場亦未有反攻,反而全線大跌。在上午個股表現尚可的情況之下,下午指數對個股亦形成了拖累。

2日下午1點40分左右,三大指數均跌超2%,滬指失守3300點關口,保險、券商、軍工、半導體等方向領跌,滬深北三市下跌個股超3900只,而早盤上漲個股一度超過3700只。隨後,個別指數跌幅更是加大。跌幅個股增至20只以上,漲停個股則回落至50只左右水平。從指數形態上來看,今天全A指數已經破位,而中證1000已於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宣告破位。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跌幅擴大至2%。早盤,港股三大指數一度全部下跌2%以上,並對A股有所壓制,但隨後有所反彈。不過,午後隨著A股的下跌,港股的跌幅亦再度加大。

其實,從內部來看,2日股市下跌的原因並不顯性。但綜觀亞太市場,當日基本上以下跌為主。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跌幅皆不小。而過去幾個交易日,隨著美元強勢表演,非美貨幣再度全線下跌。2024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美股三大指數也是集體收跌,道指收跌0.07%;納指收跌0.9%;標普500指數收跌0.43%。大型科技股全線下跌,特斯拉跌超3%,英偉達跌逾2%,谷歌跌超1%,臉書跌近1%,亞馬遜跌0.86%,微軟跌0.78%,蘋果跌0.71%。長期看漲市場的華爾街知名人物吉姆·鮑爾森表示,市場可能會在上半年進行調整。盡管最近降息,但利率政策的限制性足以抑制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美股可能下跌10%-15%,調整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不過他也指出,這不會終結牛市,會給投資者提供一個買入機會。

按照一些市場人士的說法,2日市場演繹的邏輯是混亂的。因為,國債和人民幣(专题)都在漲,但權益卻慘烈下跌,特別是紅利資產跌幅更是居前。行情顯示,中國國債期貨午後繼續走高,30年期國債期貨上漲0.93%,10年期國債期貨漲0.25%。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更是一度上漲近200點。

另據中國基金報采訪獲悉,針對2日市場下跌,公募認為主要由近期內外部多個因素共同導致。永贏基金點評稱,今日市場波動較大主要受兩方面因素驅使:一方面,近期市場活躍度有所降溫,各類機構交易意願下降,市場整體縮量背景下對利空信息更為敏感;另一方面,高頻經濟指標邊際持續走弱,大類資產定價逐步趨於一致。今日10年期國債期貨創新高、商品沖高回落,近期離岸人民幣持續貶值。受其他類資產聯動的影響,A股也存在調整。恒生前海興泰混合基金經理胡啟聰補充道,從市場交易來看,經歷去年10月以來的反彈後,上證指數維持在3400點高位震蕩,但成交量逐步萎縮,日成交總額下滑到1.2萬億元—1.3萬億元。市場熱點輪動,但整體賺錢效應較差,投資者的做多熱情被逐步消耗,避險情緒有所反彈。



值得一提的是,2日盤中有“兩篇小作文”,一是監管部門指導上市公司1月15日之前釋放全部利空,二是保險公司大額贖回公募基金。隨後證監會表示這些信息都是謠言,已布置依法追查消息來源,並將依法嚴厲打擊編造、傳播股市謠言的行為,持續淨化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環境。

展望後市,博時基金判斷,國內貨幣政策或將延續寬松基調,降息降准或仍有空間,增量流動性仍有望對A股市場形成支撐。短期來看,數據真空期下兩市成交量較前期有所回落,市場情緒出現邊際轉弱跡象,流動性定價下的股債“蹺蹺板”效應重現,短期市場或將延續震蕩態勢。中期來看,影響基本面的核心因素仍在於財政的擴張情況和地產改善的節奏,下一個觀察的重要窗口期或在今年地方和全國兩會,建議密切跟蹤後續政策導向及前期政策落地效果。

回顧A股2024年:散戶股民人均賺1.5萬元

去年A股打了個漂亮“翻身仗” 9月份開始暴漲

據媒體統計wind數據發現,今年以來A股漲近13%,總市值從83.55萬億增至93.12萬億,一年市值增加了9.57億元。如果按目前2.1億股民計算,人均盈利4.56萬元。但如果按目前1/3為散戶計算,普通散戶股民人均賺1.52萬元。當然了,具體到每個人身上肯定不同,比如知名游資北炒曬的收益,今年收益率翻倍,淨賺4000萬,比如雪球大v省心省力收益率超40%,賺超100萬;知名作家紫金陳收益率超30%,具體賬戶資金未知,有人說賺超1000萬。但是,在不少知名人士賺錢的同時,不少散戶確實虧錢的。12月31日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股民5年時間從盈利500萬做到虧500萬。不得不說,炒股既靠機遇也靠能力,既靠頓悟也靠人性,炒股是個技術活,頓悟了一通百通,頓悟前就是萬丈深淵。


來看一下大盤全年走勢,整體來看,上證綜指全年上漲12.67%,報收3351.76點,最終站穩了3300點關口;深證成指上漲9.34%,報收10414.61點;創業板指上漲13.23%,報收2141.60點。從滬深兩市全年的總成交額來看,該數據高達254.42萬億元,同比去年增長20.2%。此外,平均到年內的239個交易日來看,2024年的兩市日均成交額超過了一萬億元。具體到指數來看,科創50指數全年上漲16.07%,在國內各大指數中漲幅居前;同時,中證A50指數、上證50指數、深圳50指數、滬深300指數等也分別上漲15.54%、15.42%、15.01%、14.68%;此外,富時中國A50、MSCI中國A50,截至發稿也分別上漲17.47%、17.34%。



另據媒體經濟觀察網梳理,2024年伊始,A股市場延續了2023年下半年的跌勢,市場情緒較為低迷。2月5日,上證指數收於2702.185點,是2024年全年的最低收盤價。

農歷新年前後,隨著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央行降息落地、證監會新任主席吳清到任且政策層陸續釋放出資本市場改革信號等影響,A股市場在經濟基本面復蘇之下逐漸反彈。

2月6日,市場開始觸底反彈;2月23日,上證指數重返3000點,隨後市場大盤進入震蕩復蘇階段。

反彈持續至5月下旬。此間,受美聯儲降息預期、全球多國央行增加黃金儲備、工業金屬的供給結構等影響,A股的貴金屬板塊表現最為突出,漲幅達到44.41%。海上運輸、汽車、其他金屬與采礦和電腦與外圍設備板塊的漲幅居前。


5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二季度經濟數據、上市公司業績復蘇不及預期的影響下,A股進入持續低迷期。石油石化、電子、有色金屬等行業跌幅較大,而銀行、保險等高股息板塊表現相對穩定。

截至9月13日,上證指數收於2704.09點,再次接近2月5日的市場底部。

9月24日,金融監管部門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祭出提振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重磅“組合拳”(下稱“9·24”新政),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政策利率、下調存量房貸利率並統一房貸的最低首付比例、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等,力度和規模大幅超預期的新政瞬間激活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



自“9·24”新政後,A股開始暴漲。滬指上演五連陽,五個交易日漲幅超過21%;深成指漲10.67%;創業板指漲15.36%。

A股突然站在了聚光燈下,股市成了線上線下投資者的談資。排隊開戶、券商交易軟件宕機、銀轉證卡頓等罕見情況時隔多年再次出現。

“牛市”“破紀錄”成了這一階段A股市場的關鍵詞。10月8日,上證指數收於3489.78點,達到2022年2月下旬以來的最高點,當日A股的日成交額創下歷史新紀錄,全天成交3.48萬億元。上交所數據顯示,10月份全市場個人累計開戶684萬,創下2015年6月以來的新高。

但自10月8日市場三大指數高開回落後,A股進入震蕩回調期,上證指數在3300點、3400點反復拉鋸。

部分機構和散戶選擇“落袋為安”,市場成交量開始縮水,但依然維持在萬億級別,市場風格由行業板塊普漲變成熱點急速切換,比如“機器人”“化債”“谷子經濟”“AI產業鏈”“豆包”“首發經濟”“供銷社”等諸多概念輪番上演過短暫的大熱行情;

微盤股前期“狂歡”後在12月大跌,以銀行股為代表的大盤紅利股又開始走強。

那麼,2025年伊始行情遭遇“開門黑”,對未來走勢有信心嗎?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3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