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緬甸詐騙恐怖主義所折射的一些國內和外交問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海外針對中國人的詐騙恐怖活動越來越猖獗,不僅反映出一些鄰國“治理失敗效應”的外溢,讓中國成為受害者,也折射出我們內在治理的一些漏洞和不足,二者交互作用,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受害生態閉環。


針對中國人有組織、大規模的綁架、詐騙活動,越來越猖獗,人神共憤,根據聯合國人權辦公室2023年8月29日發布的報告,東南亞有數十萬詐騙員工,僅緬甸、柬埔寨兩國就有22萬之多,我們相信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公民或者華人(专题),他們中的大多數又是被綁架或者強迫從事這樣活動的。另據,泰國警方發布的報告,每年約有7萬中國公民或東南亞華人,被各種人口買賣渠道,被綁架賣往緬甸。

總之這個數字是觸目驚心的,不管是22萬,還是每年7萬,都已經相當於現代社會中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所損失的人口,中國公民已經成為非戰爭恐怖行為的最大受害群體,這個應該引起我們社會,尤其是國家的重視,應該刻不容緩采取行動,來解救這些受害者。


不過在提出對策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弄清這種現象是怎麼出現的,我們需要反思:為何全球第二強國的公民成為最大受害對象,而不是韓國人、日本(专题)人、希臘人、阿根廷人?這種為中國人“量身打造”的恐怖生態到底是因何產生?我們只有按照目前暴露的一些線索溯本求源,方能找出合理對策。



第一,個人信息保護的困境。


普羅大眾淪為詐騙恐怖的魚肉,第一道防火牆的崩塌是我們個人信息的泄露。詐騙恐怖團伙遠在海外就可以對我們的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銀行賬戶了如指掌,甚至對我們的商業購物、旅游行程也洞察秋毫,他們對我們日常信息的掌握,使得我們太容易陷入詐騙情景,一下子陷入他們的話術圈套。

筆者一向自詡警惕性很高,有一次也竟然陷入這種詐騙話術。前年某快遞公司遺失了筆者的一份包裹,筆者在投訴處理,隔了兩三天後收到區號025的客服電話,自稱是理賠員,然後讓筆者人臉識別,確認退賠轉賬,恰好這時候北京市公安局反詐中心來短信提示,這是一個海外詐騙電話。筆者當時就納悶,他們是如何掌握這些信息的呢?


我們作為個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場景,不僅僅體現在海外詐騙上,數不清的國內詐騙也正是寄生在這個土壤上。如果你去銀行咨詢過房貸,那麼會有數不清小貸公司來騷擾,如果你的辦理過工商注冊,會有數不清財務記賬公司來騷擾……可見我們的泄露我們信息的不僅僅是商業平台公司,還有國有企業、國家機關,這方面是否應該追責呢?

第二, 電信、金融管理的漏洞。

電信詐騙的所寄生的第二層土壤是中國的電信網絡和金融網絡。正像筆者所遭遇的那樣,從境外打來的詐騙電話,都是用了國內電信運營商的虛擬號,才使得我們放松了警惕,如果它給你打來的是一個美國印度(专题)的電話號,你自然很可能就不會接聽,這反映了我們電信企業虛擬號運營管理的問題。甚至新聞上屢次有大批國內SIM卡被成批走私到東南亞的新聞,我們的SIM卡開戶都是實名制,為何能夠一下子開幾萬張卡?是不是電信公司有內鬼?另外詐騙資金的儲存、流通、洗白用的也都是人民幣(专题)通道,言外之意也是我國銀行的境內外網絡,這也反映出我們金融監管的問題。


1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