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影響唐朝歷史的三個粟特小人物(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後梁太祖朱溫畫像。(圖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晚唐朝廷東遷洛陽後,李振往來朝廷與朱溫之間,儼然成了朱溫派往朝廷的代理人。李振每次從汴州來到洛陽,一定會有朝臣被貶逐,時人稱他為“貓頭鷹”。古人傳說貓頭鷹聞到人快死了就開始叫,是不祥之鳥。輿論對李振是又恨又怕。李振會見朝臣時,也是頤指氣使、旁若無人。

李振為什麼表現出這副令人厭惡的做派呢?


因為李振和朝臣分屬兩類人,且長期受到後者的欺壓。

李振家族雖然入唐兩百年,且世代不乏位居高位者,卻沒能躋身士族之列——至少不是中上層士族。李振是澤潞節度使李抱真的曾孫,在科舉中累試不第。說明其家族能力有限,這讓李振憤憤不平。李振後來大概率以門蔭入仕(即憑借祖先的功勳循例做官),走的是官場的“雜途”,即便後來升至金吾將軍,也沒有走在仕途的“正道”上,缺乏後勁。

這不,他遭外放偏遠的台州,更對掌權的士族清流們深惡痛絕。當赴任無望後,李振對繼續在朝中為官絕望了,轉身投入了藩鎮麾下,選擇了另外一條權力之路。

文人入幕府謀取功名是晚唐的普遍現象。藩鎮憑借武力凌駕中央之上,加之文人們的生存環境劇變,經濟條件等也發生較大變化,這些因素導致了幕府文人產生了“尊幕府而棄朝廷”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夾雜著權力欲望、個人恩怨和央地矛盾,又與錯綜復雜的政治形勢相互作用,一旦發酵成熟,不知會掀起什麼樣的風浪。

當時,出身寒微的柳璨,投靠朱溫,不到四年即入閣拜相,為出身高貴、資歷深厚的人輕視排擠。有占卜的人說:“君臣俱災,宜誅殺以應之。”柳璨趁機誣陷裴樞、獨孤損、崔遠等清流宰相聚眾妄議、怨望腹非,慫恿朱溫誅殺他們以堵塞災異。李振也對朱溫說:“不若盡去之。”朱溫沒有殺戮這些清流,而是將他們一貶再貶。

天佑二年(905年),為了斬草除根,朱溫矯詔差人到各清流重臣所在州縣,賜他們自盡。其中,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仆射崔遠等“衣冠清流”剛好集中在滑州。六月戊子朔,朱溫下令將他們殺害在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內)。李振進一步慫恿:“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於是,朱溫下令將他們投屍黃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滑縣道口古鎮。(圖片來源:滑縣人民政府)

不知李振在當時有無親臨現場,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應該有一種大仇得報、揚眉吐氣的快感。

當清流重臣們的屍體在渾濁的黃河裡隨波浮沉的時候,殘唐也到了氣息奄奄的最後時刻。唐朝朝廷最後的依靠力量遭連根鏟除,王朝沒有繼續存活下去的可能了。


天佑四年(907年),唐哀帝被迫禪位,朱溫登基稱帝,建立後梁,正式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序幕。門閥士族的那一套規則、做派和意識形態,也被渾濁的黃河水蕩滌一空,再無重生的可能了。

黃巢起義徹底埋葬了在中國綿亙700多年的門閥士族,李振推動的“白馬驛之禍”則像是門閥士族謝幕的戲劇性畫面。

後梁建立後,李振歷任殿中監、戶部尚書、崇政院使等職。梁末帝時,李振失勢,投閒置散。

龍德三年(923年),後唐滅梁,李振屈膝迎降,第二天全家即遭處死。

三個不同時期的唐代粟特小人物的故事至此結束了。

如果不說他們的粟特出身,讀者想必都不會注意到他們的族屬——三人越往後越是如此。他們已經融入了唐代社會,族屬因素並沒有在他們的人生選擇和命運中發揮大的作用。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65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