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生息之地》:震撼灵魂的中国改革开放史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生息之地》剧照

土地是一刻不停歇的,秋天的土地属于棉花。现代化的农作机器代替了牲畜,暗示着时代的发展,可土地始终是农民生活的根本。空气充满了凉意,徐闯读着父亲的来信,他似乎是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别的滋味。


小姨在冬天出嫁,棉花终于收获,小姨的嫁妆便是家人亲手缝制的棉花被。冷冽空气中阳光映照着漂浮的棉花絮,徐闯看着小姨远嫁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出嫁的婚车一辆接着一辆遇到在田间的石油勘探车,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碰撞。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也粉碎在石油勘探的爆炸声中,像是外来的闯入者般打破了村庄彻底的宁静,人便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者。春节的到来,预示着一年的结束,又一年的伊始。活着的人们在土地的坟墓旁呼唤着死去的亲人回家团聚,冷冽的空气混着阴冷的色调,暗示着故事的结束依旧是一场死亡。万籁俱寂的白雪之中,装着骨灰的糖罐跌落。一生没有姓名的太姥姥,骨灰落在了这片她生长的土地上,随着镜头越拉越远,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的辽远和人类的渺小......




《生息之地》剧照

在霍猛导演的镜头下,中原大地的麦田既是生命孕育的摇篮,也是记忆归葬的坟场。将《生息之地》置于新乡土电影的谱系中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影片中徐闯的“傻子哥哥”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设定,他好像独立于这个村庄存在,却又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他同样深爱着麦子,但旁人却读不懂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形象是村庄里每个个体的孤独暗喻,他们都被生活裹挟着前进,可内心的苦痛却只能自己消解。


霍猛导演用《生息之地》完成了一次对故乡土地的礼赞,对生死之题的叩问。从《过昭关》的个人化叙事,到《生息之地》将视角扩展至集体记忆,从“个体生命体验”转向“文明存续的宏大命题”。导演以其对乡土中国的深刻观察,构建了兼具纪实力量与诗性反思的作者电影体系。在数字洪流席卷一切的今天,电影或许就是当代人的"生息之地",让我们得以在黑暗的影厅里,触摸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基因。它让我们在看清生存困境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精神原乡的深切眷恋。正如片名《生息之地》一般,它是村庄鲜活的写实,是对中国90年代生活细节的再现。我们随着少年徐闯的视角走过这片生息之地,通过缓缓的长镜头走过了这个村庄的春夏秋冬......

四季轮回中,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不断重复,正如村庄永不停息的脉搏。透过少年的双眼,我们看见了这片生息之地上死亡与新生、记忆与希望。《生息之地》上有着一群人的故事,一座村庄的故事,也有着中国一个时代的故事。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0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