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学术不端"?(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图源:Pixabay

撰文 | 李珊珊


近年来,中国的顶尖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直线上升,论文发表数量飙升。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已成为了撤稿率最高的科研大国之一。根据《自然》杂志的报道,仅在2023年,就有大约14000篇论文被各种英文期刊撤稿,其中四分之三涉及中国合着者。

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除了个人道德因素,一群香港(专题)学者认为,管理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因为,学术不端的背后,是研究者所面临的压力与诱惑。

2024年,Research Ethics杂志发表了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Xinqu Zhang与其导师犯罪学家Peng Wang的一篇论文《中国科研不端行为:制度分析》(Research Misconduct in China: Towards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这篇论文是基于Xinqu Zhang在2021年和2022年对三所“双一流”大学的教职员工和管理者进行的访谈的一项针对学术不端成因的研究。

随后,《自然》杂志以“中国的精英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犯下不端行为”为题,报道了这项研究。

在那篇报道中,Peng Wang提到:一些中国的大学将全球的大学排名视为一种必须要赢的游戏,“随着(赢的)指令在机构层级中向下传递,这些机构的绩效压力也随之增大。大学各部门为学者制定了具体的、难以达到的论文发表标准,达到了,他们才能获得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

两位作者认为,这种从上到下的压力与诱惑,而非单一的研究人员的道德因素,才是飙升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罪魁祸首。


着名的学术打假侦探伊丽莎白·比克 (Elisabeth Bik) 表示:这篇文章让我们“瞥见了研究人员在从事不道德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内疚”。

在《自然》的报道中,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科研诚信政策研究者王飞表示:(虽然并非全部情况),但作者在描述机构压力和科研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时“一针见血”。

但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该项研究将学术不端的原因归结到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等高等教育发展计划,因为,科研不端行为不是“双一流”建设的结果,而是“对科研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的结果。


对于这篇对中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一手资料”的质性研究,访谈了些什么人,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有什么样的启发与局限,文章的第一作者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Xinqu Zhang向《知识分子》描述了当时的研究经历。

以下为Xinqu口述:

国内学术不端的成因研究是我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在这项研究开始时,通过文献综述,我发现有学者将学术不端这种“越轨行为”看作“白领犯罪”。这是最先由Sutherland在1940年提出的一种犯罪形式,其核心概念是“在职业中的高地位人物实施的犯罪”,换言之,这种类型的犯罪主要集中于精英阶层,表现形式通常为组织内部贪污受贿造假等。而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教职员工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也属于精英,上述概念因此也可以应用在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的分析中。从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和犯罪学的理论在学术不端这个题目上联系在了一起。

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方式收集数据。整个访谈在2021年到2022年之间完成,我们选了三所高校,刚好是双一流排名当中头部、中部和尾部的三所高校。当时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头部学校,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