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依賴AI的奴隸:AI正在批量生產"無能兒"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背不下來就算了,反正你長大可以問AI。”當我5歲的兒子磕磕巴巴背誦古詩時,我媽的這句話讓我如墜冰窟。


我剛想反駁,我媽轉頭問我,既然所有知識都能通過豆包、DeepSeek獲取,為什麼還要學習?這個簡單卻直擊靈魂的問題,讓我一時語塞。

第二天在微信群討論,才發現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一位朋友的孩子做數學題卡住不到30秒,立刻掏出手機拍照給AI,屏幕上跳出完美解答,孩子甚至連看都沒細看就機械地抄了下來;另一位的孩子則是直接問爹:“既然有AI了,我為什麼還要學習?”他啞口無言。


你或許會為此歡呼:這不正是科技進步的意義嗎?將復雜任務交給AI,人類解放出時間做更喜歡、更有意義的事情。

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讓我內心升起一股無法忽視的不安。

人類經歷幾千年進化,有了外賣解放了雙腿,有了電腦解放了雙手,而現在,我們是否正走向“解放”大腦的終點?還是說,這根本不是大腦的解放,而是思維能力的萎縮、認知能力的退化、思維肌肉的癱瘓?

這種“能力閹割”最可怕之處在於它幾乎是無痛的、誘人的,甚至讓人上癮的。每一次孩子將思考的責任交給AI,他們的大腦就失去一次鍛煉的機會,而是向著“AI奴隸”的身份邁進。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是在培養思考者,還是在制造依賴者?

AI是映射而非創造者

最近網上到處都是跟DeepSeek靈魂對話的視頻,AI侃侃而談、直擊心靈,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對面是個有思想的生命體。

這絕對是誤解。DeepSeek等大模型本質上還是個數據搬運工,它吃進去的是人類已有的知識,吐出來的是原有知識的排列組合,它根本創造不了新知。




孩子要是習慣了依賴AI,實際上就變成了“二手知識”的消費者——他們接觸的始終是經過加工的信息,而不是親身體驗的世界。

可以拿柏拉圖的那個洞穴理論來打比方:AI就像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從出生起就面朝洞壁,背對洞口,被鎖鏈束縛無法轉身。在他們身後有一堵牆,牆後有一條通道,通道中有一堆火把照亮整個洞穴。當人們或物體經過這條通道時,火光將他們的影子投射在洞壁上,AI囚徒只能看到這些影子(文本和影響數據),分析和重組這些影子。


當我們問AI問題時,就像向一個從未見過真實世界的人請教。它只能告訴我們它從數據中學到的模式,而非真實經驗。

如果孩子過度依賴AI,他們就是在向“囚徒”學習世界,獲得的是“影子的影子”——經過數字化處理的二手信息,而不是直接體驗獲得的真知。

在知識的傳遞鏈條中,每增加一層中介,我們就離真實世界的直接體驗更遠一步,更容易被局限在信息的“洞穴”中。

如果只通過二手信息來了解世界,自己卻從沒仰望過星空,也沒捧起過泥土。表面上好像學到了東西,實際上卻被困在了別人搭建的信息牢籠裡,嚴重損害智識。

重要性和排序

信息繭房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真正的威脅是AI的幻覺——它能源源不斷地編織出貌似權威卻錯誤百出的“知識”,能言善辯、信口雌黃。

我們不再生活在知識被少數人壟斷的時代,AI出現,生產知識的速度已經遠遠超越了我們整理和消化它的能力。我一個寫公眾號的,現在眼睜睜看著平台充斥著大量未經驗證的AI生成內容,信息垃圾彌漫。如果不主動學習,錘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人類最終沉淪在真假難辨的信息泥沼中。
1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