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难民: 从论文工厂到学术难民,被AI揭开的学术伤疤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先不谈AI是否能完全模仿人类意识、直觉、感知等这一多有争论的话题,至少当今的AI发展还远未达到完全替代人类经验、行动的地步,而只是遵循着信息整合、连接和提取这一固定的设置。神经科学和仿生技术前沿尚未完全突破对人体奥秘的解读,因此参与世界、感知世界以及反馈世界的本能仍然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独特性所在。


AI所无法模仿的不仅仅是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对于情感的接受和反馈,也是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中的行动与洞察。而这是从苏格拉底时代哲学的诞生起就一直延续在人文社科传统里的血脉。人类参与社会和世界的过程并不建立在任何艰深的理论基础上,个体对于周遭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几乎不需要任何思想深度—--一切仅建立在存在与生命的本真性基础之上。而文科真正的生命就在于此。




《汉娜阿伦特》剧照

所以,文学、哲学、艺术这样的灵魂大师并不是虚无缥缈、高于大众的存在。相反,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语言与文化的思想往往是对于人类真实境况的投射。文科的精神不在于高高筑起的象牙塔,而是在与世界真实的交互中,在于个体情感、经验的共同构建之中,在于关心(care)而非不关心(indifference)之中。就像我们谁也不会质疑鲁迅的笔下的社会批判和对于革命的热情如何仍持续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与行动。


AI的到来已经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工具理性的内涵—--模式化、结构化的文科研究,本质上即具有极高的可替代性,而这同时也将研究者异化为了工具性的个体,消解了个体存在的独特价值。尽管许多大学已经吸纳AI作为强有力的科研工具,却也有一些大学恐惧AI,严令限制硕博研究生的使用权限。如果说大学对于本科生使用AI的限制是出于培养基础能力的考量,那么硕博研究生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者,如果仍恐惧于自身研究被AI取代的可能性,不更是反馈了科研工作本身的可被替代的弊病吗?因此,让工具仅仅成为工具而非对于个体价值的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唤回真正创造性的思考。这样,AI所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宝贵作用。

结论


规范的学术体制的确能带来更加公平、统一的评判标准,而学术议题和范式的转变也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因此,当下的学术体制有其自在的合理性和价值。然而,在AI时代,这一规范的、统一的学术体制正面临着时代变革的要求。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更加灵活、自由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洞察,而非用发刊水平、发表数量一杆子打死。对青年学者多些理解和耐心,允许成熟的见解在更加自然的周期内开花结果。

在技术洪流和市场霸权中,AI的出现提醒我们人类个体经验的宝贵--毕竟,在科技几乎没有不可能的当今,只有“人”不是机器,不可取代。

一切都处于流变之中,对于人类真实境况的关注、对于思想和创造的坚持却可以跨越所有变迁。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