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揭"刘邓真情" 邓小平死活不给刘伯承平反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86年10月,刘伯承辞世后,82岁高龄的邓小平发表《悼伯承》一文,说:“我们在一起工作……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人们习惯上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这一“真情”表白,多么令人潸然动容啊。


中共宣传把邓小平塑造成最高指挥员,把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129师及后来的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的战绩人为夸大,掩盖了许多历史问题。刘伯承与邓小平曾长期被塑造成“亲密战友”的形象,二人携手征战沙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二人的关系远非宣传中的“黄金搭档”。事实上,刘邓之间曾有的矛盾长期是谈论禁区。早在1947年大别山战役期间,二人就已在军事战略、指挥权威及个人政治立场等方面产生深刻分歧。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刘伯承等开国将领遭受严重批判,文革后也未能获得平反,而主要根源在于当年主持会议批判刘伯承等人的负责人——“好搭档”邓小平。刘伯承的子女在多年后公开谈及这一问题,进一步揭示了这段历史背后的复杂政治博弈。

“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千里分歧大矛盾




刘伯承和邓小平矛盾始于大别山。(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刘邓二人的矛盾始于中共党史上大肆宣扬的所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毛泽东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直插国民党腹地大别山,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在国军重点进攻的陕北、山东之间的兵力空虚地带,由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部队“避实击虚”。毛泽东的设想是通过这一行动迫使国民党分兵,从而减轻陕北和山东的军事压力。然而,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如何执行这一战略上产生了重大分歧。


刘伯承认为,共军的兵力有限,且在国军重兵围堵下,贸然进入大别山可能导致孤军深入,陷入被动局面。因此,他主张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先在中原地区建立稳固根据地,再逐步扩大战果。

然而,邓小平则主张坚定执行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即迅速进入大别山,不惜一切代价开辟解放区。邓小平的态度一方面基于他对毛泽东战略的绝对服从,另一方面也与他的个人权力考量有关。邓小平希望在军事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更倾向于执行“主动进攻”的战略,即使这意味着承受巨大风险。

由于二人难以在作战方式上达成共识,矛盾开始显现,甚至传出二人关系紧张到“不一起吃饭”的地步,显示出指挥层的裂痕。


事实证明,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入大别山后,由于补给困难、地形陌生,以及国军的重兵围剿,刘邓部队迅速陷入被动。粮食短缺、战斗损失惨重,刘伯承、邓小平不得不改变战略,转入游击作战。

战役受挫后,刘伯承深感痛惜,他在军中曾表示:“要是当初稳扎稳打,我们可能不会陷入如此困境。”然而,邓小平并未认错,而是坚决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在军内强调“胜败乃兵家常事”,并将战役受挫的责任归因于“客观环境”。

刘伯承后来回顾说:9月份在商城、光山,“这三次作战,打得都不够理想,没有全歼敌人……再加上群众未发动,政权未建立,粮食要自己筹,伤员要自己抬,打完仗也没有可以休整的时间和地方。因此,有些部队一时呈现出疲惫和纪律松弛的现象。有些干部,打起仗来顾虑重重,错过了一些歼敌的机会”。

此外,据当时担任鄂豫四分区的地委书记和政治委员的李友九回忆,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要求:进军大别山的共军,必须在半年内,在“新区”完成土地改革。刘邓在大别山区搞的土改,不仅未能组织起农民群众的拥护力量,反而激发地主的拚命反抗,结果,反倒是追剿刘邓部队的国军得到地主的自觉支持。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