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消失的台灣出版社總編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張贊波去台灣領獎,第一次見到了富察,對富察的第一印象是“很熱情、很真誠,身上有一種赤子之心”,富察帶著張贊波去參加活動,見台灣文化和出版界的人士,帶他去台灣基隆海邊吃海鮮




2014年9月,張贊波與富察同游陽明山時的合影。2023年9月,張贊波在matters上發表《寫給富察的一封信》,談及富察被捕後自己因恐懼而噤聲的經歷。


2015年,《大路》的簡體版《大路:高速中國裡的工地紀事》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張贊波說,許多人以為,是因為《大路》在台灣拿了獎,才出的簡體版。但事實上,在遇到八旗之前,張贊波就將書稿給了廣西師大出版社,由於漫長的審查,簡體版的面世整整晚了一年。

2020年,疫情來臨,張贊波無處可去,“被迫”開始寫作,他的寫作主題是內蒙草原上的旅游經濟和網紅,和第一本書一樣,他在內蒙生活拍攝了很久。2023年3月13日,張贊波和富察通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他們聊起新書的出版計劃。富察此前看了他的書稿,給他發來長信,贊他:“你的寫作比第一本更震撼我,故事和分析的力度都更加精彩和有吸引力”。

那時的張贊波,在大陸已經是“禁書作家”,他離開北京,離群索居,將近四年沒有機會參加任何公共活動,富察的稱贊(或許也有對新書即將出版的期待)讓他覺得“自己在草原上潛伏拍攝一年多、閉門寫作兩年多是值得的,一直以來的堅持和孤獨也是正確的”。

4月,張贊波給富察發去了修改好的新書稿和簡介,富察好幾天也沒有回,他當時預感到不祥,“富察這個人做事非常認真的,對朋友也非常真誠,不存在你給他寫個郵件,他過一周還不回你”。

正當他猶豫是否要發郵件詢問富察的同事,他看見富察失聯的消息。

[…]


當回家變成冒險

自從2009年依親來台灣定居,富察一直正常往返兩岸,從未受到過任何有關方面的騷擾。

據了解,2023年回大陸,富察一方面是為了探親,另一方面是為了處理戶籍的問題。2009年,富察依親來台灣定居,2013年取得了台灣居留卡,但一直保留了中國戶籍,此次回大陸,是要去戶籍地消除戶籍,才能回台灣走完入籍的流程。


做出版這些年,富察一直都知道自己是要回大陸的,也有朋友提示過他風險問題,但他總是認為,那些書籍學術意義更大,更何況,那些書既沒有賣到大陸去,自己也不是作者。

事實上富察很少談時政,他有一次被邀請上矢板明夫的節目,在節目裡,富察只談宋朝和清朝的政治,絕口不提現代政治。王家軒也有類似的印象:“(他)大部分公開言論都是批評中國文化或歷史,不會涉及到現代治理,也完全不會談論兩岸關系”。

阿潑最後一次去中國是2015年。那一年,她還在給中國的南方系報社寫稿,一篇和台灣政治有關“但沒有那麼直接”的稿子,後來稿子沒發成,編輯跟她說“上頭”不給發了。那一年去中國,她發現她認識的媒體人幾乎都辭職了,有些去做了新媒體或者出走商業領域,有人去開民宿。她說不出來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那股風向”讓她決定之後不要再進入中國

八旗的作者、國際政治評論員汪浩告訴“women我們”:“從2019年到2023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中國的尺度發生什麼變化,完全沒有人知道”。

[…]

富察的被捕,在台灣知識人社區的寒蟬效應是明顯的。一位研究海洋學的學者提起參與了聯署,很快就收到友人提醒,“你以後不要去中國了,連在香港轉機也不要去。”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