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不可思议 紫色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我们平时所见的紫色,其实有着独一无二的奥秘:它完全是我们大脑的创造物。这么说来,称紫色为我们想象力的颜料,或许恰如其分。


更令人着迷的是,紫色是大脑在面对一个看似矛盾的信号时,所创造出的美丽解决方案。

要解开紫色的来源之谜,我们得先了解眼睛和大脑是如何协同工作来感知颜色的。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光。


光,本质上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光线来自太阳,它们以波的形式穿越太空来到地球。光的种类繁多,科学家们根据波长的不同——也就是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距离——将它们分门别类,共同构成了广阔的电磁波谱。

然而,我们的眼睛并非万能,无法捕捉到电磁波谱中的绝大部分成员,比如用来加热食物的微波,或是没涂防晒霜时会灼伤皮肤的紫外线。我们能直接看到的,仅仅是光谱中极其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0.0035%!这窄窄的一段,便是我们熟知的可见光光谱,其波长范围大致在350到700纳米之间。

人们常用“赤橙黄绿蓝靛紫”(ROYGBIV)这个顺序来记忆可见光谱中的色彩。想象一下雨后天空中绚烂的彩虹,或是光线穿过棱镜时折射出的七彩光带,那就是可见光谱的直观展现。在这个光谱序列里,红光的波长最长,而蓝光和紫罗兰色光的波长最短,绿色和黄色则居于中间地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紫罗兰色(violet)确实存在于可见光谱之中,但我们常说的紫色(purple)却并不在其中。没错,紫罗兰色和紫色并非同一种颜色。尽管它们看上去颇为相似,但我们大脑感知它们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我们感知色彩的旅程始于双眼。眼球后部布满了对光线敏感的细胞,称为视锥细胞。大多数人拥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因为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为敏感,所以有时也被俗称为红色、绿色和蓝色视锥细胞。




但是,视锥细胞本身并不能“看见”颜色,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分校的 Zab Johnson 指出。它们的工作是探测特定波长的光线。Johnson 和其他研究色彩感知的科学家更倾向于根据视锥细胞探测的波长范围来对其进行分类:长波长、中波长或短波长敏感型。


所谓的“红色视锥细胞”主要负责探测光谱中的长波长光线;“绿色视锥细胞”对可见光谱中间区域的光线反应最为强烈;而“蓝色视锥细胞”则最擅长捕捉可见光谱短波长端的光线。

当光线进入眼睛时,不同波长的光会以特定的方式激活这三种视锥细胞的组合,这就像一组独特的密码。我们的大脑随后会解读这组密码,并将其“翻译”成我们所感知的颜色。

举个例子,如果进入眼睛的光线主要刺激了长波长和中波长视锥细胞,而几乎没有触动短波长视锥细胞,我们的大脑就会将其解读为橙色。若是光线主要激发了短波长视锥细胞,我们看到的便是蓝色或紫罗兰色。而中波长和短波长视锥细胞的组合则呈现为绿色。简单来说,彩虹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由单一波长的光线通过刺激特定组合的视锥细胞而产生。

你会发现,可见光谱本身是一个连续的渐变带,各种颜色平滑过渡,彼此交融。相应地,被光线激活的视锥细胞的活跃程度也是逐渐变化的。比如在光谱的红色端,主要是长波长视锥细胞在“唱主角”;而从红色向橙色过渡时,中波长视锥细胞的参与度逐渐增加,长波长视锥细胞的活跃度则相应减弱。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