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被免职的主要负责人没有姓名,背后原因不简单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神仙和坐骑

商家招牌被强制改颜色的事件持续发酵,终于等来了一个初步的结果,三河市委的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了。




很多人看到通报都有疑问:

这位神秘的主要负责人是谁?为什么通报要隐姓埋名?只是最轻免职处理,是不是哪位神仙的坐骑?

这种疑问很有道理,但应该不是真相。仔细分析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的措辞,可以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

第一,舆情和案件的本质区别

首先大家要明白,廊坊市处理的是一个“舆情”,而不是一个贪污腐败或者滥用职权的“案件”。是因为媒体和网民一直不罢休,持续一周在网上讨论和批评这个现象,让上级领导很恼火,这才决定去调查处理的。相应的,处理舆情的目标是平息舆论,消除影响,而不是净化干部队伍,大家不要自作多情。


处理舆情,是一个被动的动作,针对的是事;查处案件,是一个主动的动作,针对的是人。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强调主要负责人而不点出姓名,就是因为对事不对人,换了其他人在那个岗位上也是同样处理。

实际上,这件事一开始媒体报道的是廊坊市纪委介入调查,我还以为是奔着“查案”去的,结果发通报的时候落款变成了联合调查组,我就知道他们只是想处理舆情了。

处理舆情,负责执行的是一个虚拟的联合调查组,是融合多个部门的临时机制,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真正负责的部门,那些“动真格”的处理也就不现实了。如果是处理某个官员的案件,那就明确是由纪委负责,通报措辞就是某某某接受组织调查了。


第二,工作方法不当和违法行政的区别

通报里有两处措辞值得留意,一处是“对相关负责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另一处是“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

从依规依纪依法的表述顺序可以得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认为,三河市强制商户招牌改颜色的做法更多是违反中央规定,破坏组织纪律的性质,而不是违法行政的性质。对相关负责人追责问责,大概率是要进一步处理几个城管、市监部门干活儿的人,可不是要处理前文提到的的主要负责人哦。

后文“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提法也进一步表明了,廊坊市认为“政府干涉商户招牌颜色”属于工作方法不当,引发不良后果。简而言之,心是好的,事没办好。

第三,禁止某些颜色的真正原因不会再查了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294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