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從藤校退學 他寫給2025屆新生的信觸目驚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精英大學的學生之所以壓力大,不僅僅是因為學業本身的難度,更是因為:


這些被錄取的學生一直以來都是“完美表現”,缺乏面對失敗和挑戰的經驗;

一些學生內在的心理韌性(grit)不足,卻突然就讓自己身處一個高度競爭和高預期的環境,不知如何應對;


以及外界(如家長、學校)對他們有極高期待,卻很少關注他們的情緒承受力。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高校也要承受“保留率”(學生是否會退學、休學)和“畢業率”的壓力。如果一個學生在就讀期間崩潰、甚至自殺,這對學生本人和學校來說都是損失。所以,學校希望招到那些能在困難時期堅持下去的學生。

但從學生個人角度來說,這些能被名校錄取的好學生,過去多年都在為上一所頂尖大學的目標刻苦學習,但實現目標後的“獎勵”是為期四年充滿挑戰的學術工作。

如果一個孩子在高中畢業時就已精疲力竭,那麼可以想象,在那樣一個聚集了無數“別人家孩子”的大學裡,他未來的四年將有多麼痛苦。

執著於名校的學生和父母會陷入一個誤區:如果你只是在追求big name,那麼一開始的動機就錯了。因為對光環的渴望,不足以成為前進的動力。

孩子進入名校,家長職責未完

有報告顯示:一些頂尖大學的學生自殺率確實高於普通高校。



例如,根據統計,麻省理工學院(MIT)在2005至2015年間的學生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18.5人,顯著高於全美平均水平。哈佛大學在同期自殺率約為每10萬人中11.8人,同樣高於普通高校的水平。

此外,《全國大學健康評估調查》(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 Survey)顯示,亞裔美國大學生比白人學生更容易產生自殺念頭,嘗試自殺的比例也更高。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顯示,自殺是亞裔美國青少年(15至24歲)中的主要死因之一,而這個年齡段正好涵蓋了大學生群體。

為什麼亞裔孩子更“脆皮”?

首先,與亞裔特有的文化背景與家庭教育有關。

很多亞裔家庭習慣把書讀好當作頭等大事,從小就被要求拼命學習。孩子們習慣了死記硬背、按部就班。


而當他們走進那些鼓勵獨立思考、敢於挑戰權威的精英大學後,突然發現“課本外”的生活完全不同:老師期待的是討論和質疑,而同學們也更注重展示個人特色。

這種轉變會讓許多亞裔學生剛開始手足無措。

其次,對亞裔學生刻板印象的“雙刃劍”。

亞裔學生是外人眼中的“模范少數族裔”,這個標簽聽起來光鮮,可實際上它把亞裔學生禁錮在一個單一的框架裡:學霸、不愛運動、不善社交。

這樣的刻板印象既抬高了學業要求,又忽略了他們在其他領域的閃光點。結果,不僅外界對他們有固定期待,他們自己也很難跳出這個框架,想要展示自己更多面貌時總會覺得力不從心。

最後,從小到大家長和社會的高期待無形中給亞裔學生施加了更多壓力。

到精英大學後,這種競爭氛圍不減反增,學業、社交、各種獎學金和實習機會的爭奪,讓亞裔學生常常感到自己隨時可能“失足”。

長時間的緊繃狀態不僅容易讓人焦慮,還可能影響到他們想要嘗試新事物、交新朋友的勇氣,從而在大學產生社交困難和壓力,難以在第一時間恰當地融入新圈子中。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