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從藤校退學 他寫給2025屆新生的信觸目驚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要麼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成天太閒了總瞎想,應該多找點事情去做。




父母不理解、不相信子女患有心理疾病,一方面與自己本身缺乏相關教育和知識有關。但更多是因為“孩子抑郁”扯下了父母教養的“遮羞布”,這是多數父母不願意面對的。


因此,對孩子抱有高期待、高要求的東亞父母,若想真正幫助孩子不僅“活下來”,更“活得精彩”,需要跨越兩個關鍵障礙:

第一,放下“孩子進了名校,父母的任務就完成了”的念頭。

進入一所頂尖大學只是新開始,而不是終點。從那一刻起,才真正考驗父母是否成熟、親子關系是否健康

父母不能只是扮演“出資者”的角色,而應積極鼓勵孩子與自己分享大學中遭遇的挑戰,尤其是心理壓力與情緒困境。


在孩子邁入象牙塔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持續的情感支持與理解,而不是將所有問題歸因於“你已經這麼優秀了,不該有困難”“你怎麼這麼脆弱”。

第二,及早弱化對“地位至上、成就導向”的執念,避免毒文化深植。


在“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一書中,作者指出:許多 “好學生” 和 “高效員工” 容易陷入 “地位焦慮” 的深淵,其根源往往可追溯到童年。

大腦會通過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和內啡肽來獎勵我們在社會中的上升,而當“地位感”下降時,則釋放皮質醇等壓力激素,產生焦慮與恐懼。

這使得孩子對學術成就、職業完美、工作效率形成依賴,甚至“上癮”。而這往往源於父母從小對他們“有意無意”的強化——“你要更好”“你不能失敗”“優秀才值得被愛”。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雖然看上去光鮮亮麗、但內心早已傷痕累累,不知何時就倒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456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