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老人住不起,機構不賺錢":農村養老院到底怎麼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太棗村,位於黃河畔,有2000余戶村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如今留在村裡的,大多數都是老年人。


1997年出生在太棗村的張小鳳,是太棗村養老院的院長,大學專業是康復治療學的張小鳳,一畢業就回到村裡,拿著手頭的30萬,又貸款了200萬,蓋起了這座鄉村養老院。

談起初衷,張小鳳說爺爺當時罹患癌症,而父親要在外賺錢給爺爺治病,無法回家。


子女在外謀生計,老人無人照料的情況在村裡很常見,張小鳳認定老齡化如此嚴重的背景下,在農村開養老院不僅有市場,也能幫到有困難的老人。

但等到養老院開起來後,現實卻與張小鳳的設想相差甚遠。

養老院開業至今,才勉強達到收支平衡。目前養老院一個床位每月最低收費1200元,大約有20位老人入住。

農村老人大多沒有穩定收入,住院錢需由子女承擔,或幾個子女分攤。雖然村裡的老人不少,但花錢住養老院的卻很少。

除了客戶難找,張小鳳的另一個難題是員工難招。很少有人願意回村工作,因此養老院長期缺人手。

張小鳳經常要和護工一起為不能自理的老人擦身、換藥,唯一的廚師若是請假,小鳳也要下廚為老人們做一日三餐。

太棗村養老院不過是中國千萬個鄉村養老院中的普通一個,但這裡正在遭遇的農村養老院困境,卻是中國農村普遍面臨的“空心化”疊加“老齡化”問題的現實縮影。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全國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超1.2億人,約占全國老人的45%,但養老床位只占全國約20%。




在大多數人眼中“前途本應一片光明”的農村養老院到底怎麼了?

01 挪上用下,“老人養老的錢”被用在了下一代

作為社會化養老的重要部分,農村養老機構分為公辦與民辦兩類:前者由政府兜底,服務特定困難群體;後者市場化運營,卻長期陷入“低水平均衡”運營困境,張小鳳的太棗村養老院就屬於後者。

現在很多人談起“農村養老院該如何經營”的時候,更多的還是聚焦於老年人需求本身,但是,他們卻忽視了農村社會環境下的諸多問題:


一是在農村社會語境中,老年人並沒有孤立在家庭之外,養老一直被看作“家事”而非老年人自己的“私事”,這一觀念長期影響農民的養老態度。

所以在張小鳳的養老院裡,我們看到決定老人是否入住養老院的從來都不是老人自己,而是老人的子女。

二是在社會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一個月200元左右的養老金,使得農村老年人不具備購買機構養老服務的能力,他們的養老離不開家庭資源的支持。

多數情況下,都是由幾個子女共同來承擔老人的住院錢。即使面對低到1200元/月的費用,很多老人也只能擺擺手說“要是1200元一個季度,還能住得起。”

所以,農民的養老安排是被高度統籌在家庭的發展性目標之中。農民養老的決策單位是家庭而非個人。

我們說的家庭發展性目標是指進入城鎮化階段以後,大部分家庭正經歷從簡單家庭再生產到擴大化家庭再生產的現代化轉型,並形成了新的發展性目標,比如提高生活質量、實現階層躍升等。

“簡單家庭再生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家庭僅維持現有生活水平和勞動力規模,未對子女教育、技能等進行額外投資以提升未來競爭力。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