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人物:"中國奇跡之父"萬鋼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人物速寫:“中國奇跡之父”萬鋼 - 法國報紙摘要 https://t.co/wePWYypCNc pic.twitter.com/OwGX7w4iwZ—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April 28, 2025


各位好,今天是2025年4月27日星期日。由於是周末,本台訂閱的法國主流日刊今日幾乎沒有出刊,因此特為您選取周末的世界報當中與中國相關的重要內容做綜述。

狼性文化:法企從“不安”到“快速適應”


本期的世界報在經濟版大幅關注了中國的汽車制造業和上海車展。其中一篇來自上海的報道題為“當歐洲人開始借鑒中國”。文章開篇描繪了雷諾旗下專注電動車業務的子公司Ampere在上海設立的“先進中國開發中心”(ACDC)。文章指出,該中心的建造,本意是推動位於法國本土的雷諾技術中心,使其加快節奏,縮短電動車型的上市周期。時間就是金錢,該子公司負責人布魯內對世界報坦言,“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中國的一些人能做得比我們更快”。

中國企業為何能在兩年內完成西方制造商通常三到四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布魯內對世界報解釋說,“這源自文化差異”。來自阿利克斯伙伴咨詢公司(AlixPartners)的顧問亞歷山大·馬裡安進一步分析指出,“中國工程團隊承擔更多風險,更早介入供應鏈合作”,整體工作文化可謂“極端高強度”。

世界報對此解釋稱,例如在華為,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氛圍被稱作“狼性文化”。不僅如此,加班和周六工作也是常態。這一方式在法國國內引發了不小的震動。世界報指出,事實上,雷諾“先進中國開發中心”這一項目在上海的落實,“確實讓法國團隊感到不安”。但公司高層對世界報表示,面對這種“全新的工作方式”,法國本土的團隊“適應得非常快”。

萬鋼:中國奇跡之父


本期世界報還大篇幅聚焦了中國前科技部長萬鋼,將他譽為“中國奇跡之父”。文中描繪了一番圖景:2007年5月,在上海同濟大學的百年校慶活動上,上萬名學生為他們的英雄喝彩:他們的校長萬鋼當時剛剛被任命為中國科技部部長。這一任命不僅是對同濟大學這所由德國物理學家於1907年創辦的著名學府的認可,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象征。當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在現場見證。施羅德當時對德媒表示:“能夠與萬鋼教授共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他作為一位非中共黨員被任命為部長,象征著中國的國家開放新步伐”。

世界報調侃稱,施羅德或許未曾料到,這位中國工程師,後來竟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轉型的總設計師,也成了德國汽車工業,尤其是大眾集團潛在的最大挑戰。


世界報對萬鋼的人生歷程做了回顧:1952年出生於上海,16歲時被下放到靠近朝鮮邊境的農村,度過了十年的“知青歲月”。回到城市後,考入哈爾濱林業大學,之後又進入同濟大學,逐步與德國建立了緊密聯系。1984年申請到世界銀行獎學金,赴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讀博。他深入了解德國工業體系,1991年加入奧迪,從事塗裝工藝工作。後來,他還指導過當今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主席布魯梅的論文。期間他也兼任德國中國的高校講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學術與產業經驗。他首次提出了遠見:“中國要超越西方,必須在新能源汽車上實現技術跨越,而非死磕內燃機領域”。

世界報指出,萬鋼的這一理念深得中央高層認可。他很快被納入借鑒了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863計劃新能源項目的核心團隊。彼時,全球真正關注鋰電池和電動汽車研發的公司屈指可數。萬鋼清楚,如果中國繼續走內燃機老路,永遠趕不上德國日本。因此,他主導制定了三大戰略:超長期規劃,設定多階段產業目標;動態調整與靈活應變,如果目標偏離,就迅速調整政策;全產業鏈生態布局,從礦產資源到電池制造再到整車回收,中國力求控制每一環節。世界報感慨稱,這種“前瞻布局促成了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的崛起,也使中國在鈷、鎳、鋰等關鍵資源領域取得了全球主導地位”。

世界報指出,在社會主義計劃,國家補貼當中激烈的“達爾文式淘汰”當中,在“這種混合了社會主義計劃與美國風險投資精神的模式”之下,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等民營車企脫穎而出,取代了原本以國企為主導的格局。隨著時間推移,外國車企如大眾、斯特蘭蒂斯也開始投資這些中國初創企業,希望“在這個活躍的生態系統中站穩腳跟”。與此同時,保護主義措施限制了外國電池產品和技術的進入,本土供應鏈得以迅速壯大。通過對磷酸鐵鋰等技術的掌握,中國迅速降低了電池成本,掌握了新能源車發展的核心命脈。到2024年4月,北京車展重新開放,“300款電動車型、117款新品震撼全球市場”。世界報指出,到這時,“中國不再需要西方技術扶持,甚至在價格、技術上開始反超”。正如一位歐洲零部件供應商所言:“萬鋼的路線圖,實現了我們在歐洲未能做到的一切:獨立、系統、長期投入的電動車發展”。

世界報在這篇人物速寫的結尾寫道:2024年6月,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已退休的萬鋼面對歐洲紛紛築起的關稅壁壘,表達了自己的失望。他說:“歐洲中國電動車的恐慌,是因為中國的對外投資沒跟上我們的出口節奏”,“這是我最大的遺憾之一”。世界報調侃稱,萬鋼一邊對此“感到遺憾”,一邊依然不時去德國老朋友家裡做客,好像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這個“局勢”的重要推手之一。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