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40%退貨率 賣到海外的國產創新藥尷尬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4年,中國創新藥BD交易市場格外火熱。根據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藥企共完成94筆license-out交易,總交易金額高達519億美元,同比增長26%;其中首付款41億美元,同比上漲16%。




圖1.2018-2024年中國藥企licence-out交易數量及首付款(數據來源:醫藥魔方)


進入2025年,這一勢頭仍在延續。據悉,在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就已經出現了超20筆涉及中國藥企全球授權的交易,這其中就包括羅氏豪擲超10億美元淘金信達生物,以及樂普生物就一款臨床前ADC與ArriVent達成一筆超12億美元的重磅合作。事實上,這還只是序幕,在專利懸崖的壓力下,海外大藥企當前對於中國創新藥空前熱情,並計劃進一步“掃貨”。這意味著,BD交易有望在今年再創新高。

而在一片熱鬧之中,不少國內藥企已經嘗到了甜頭。比如映恩生物,其成立僅六年license-out就已賣出超60億美元,這推動其在近期成功登陸港交所,並以113%的漲幅創下18A企業歷史最高紀錄。另外吃到BD紅利的還有百利天恒,2024年其不僅實現了扭虧為盈,並且淨利大幅增長575%來到37.08億元,而這離不開一筆史詩級BD——2023年年底,BMS就BL-B01D1與百利天恒達成了總交易額84億美元的天價協議,光首付款就高達8億美元。



圖2.2020-2024年中國藥企licence-out“退貨”率(動脈網統計,截至2025年4月)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BD失敗的消息同時也在傳來。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目前有25起已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而2021年和2022年的“退貨率”當前也已來到20%左右,並且有不少都是在今年宣布“分手”,比如諾誠健華的奧布替尼以及石藥集團的ADC項目EO-3021等。

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埋在水下的還有更多。這意味著,在經歷過去兩年瘋狂的BD浪潮之後,國產創新藥當前已經來到“清算”階段。

“分手”,很難體面進入2025年,國產創新藥在BD層面的糾紛就一直不斷。而在這之中,鬧得最激烈的無疑是諾和諾德與亨利醫藥:2025年2月,諾和諾德指控亨利醫藥涉嫌欺詐,在2023年底達成交易前,創始人黃某故意隱瞞了ocedurenone的負面臨床試驗數據,因此向其索賠8億美元。

無獨有偶,三葉草生物近期同樣深陷BD糾紛。2025年3月,三葉草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的書面通知,對方聲稱要單方面終止預購協議,並要求三葉草退還預付款項2.24億美元。GAVI表示,截至2025年僅收到約1200萬劑疫苗,遠低於合同約定數量,因此要求退還預付款。但三葉草目前拒絕退款,認為該要求缺乏依據,並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除此之外,石藥與Elevation Oncology以及諾誠健華與渤健等,近期也都因為“分手”有一些小摩擦。對此,某資深投資人表示,“畢竟是幾億甚至是高達幾十億美元的合作,所以一旦出現問題,想要和平解決並非易事。”



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雙方最終走到“分手”這一步?無法體面的關鍵原因又在哪?

這得從多個維度來看,首先一點就是後續臨床數據欠佳。以最近終止合作的石藥與Elevation為例,2022年7月,Elevation以近12億美元總價從石藥引進Claudin18.2 ADC項目EO-3021/SYSA1801,但不到三年後,其美國臨床一期數據讓Elevation深感失望,ORR僅為22.2%,與初期47.1%的數據差距較大,無法再向下推進。



圖3.全球CLDN18.2 ADC研發管線(動脈網統計,數據截止:2024.05)

其次是管線競爭格局的千變萬化。2024年8月,默沙東宣布退回科倫博泰SKB315的權益,雖然該靶點備受期待,但截至2024年4月,全球已有4款Claudin18.2 ADC進入臨床Ⅲ期,目前還處於Ⅱ期的SKB315顯然不具備優勢。對此,某資深投資人表示,“對於那些同質化競爭激烈、臨床進度滯後的靶點,海外藥企寧可放棄首付款,也會果斷選擇終止合作。”

然後是“買方”自身戰略的調整,這也會使國產創新藥被迫出局。以Coherus為例,2024年1月其選擇“退貨”君實生物JS006,而這其中的導火索源於一次收購,2023年9月,Coherus收購了SurfaceOncology,在重新清點管線後,為將資源分配給管線中最有前途或最具競爭力的候選產品,Coherus認為,終止與君實生物在TIGIT項目上的合作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事實上,在當前市場寒冬下,“買方”的戰略調整只會更加直接和迅速。

最後是政策層面的變化,這裡特指“朝三暮四”的FDA。2019年,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會議上,FDA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鼓勵中國制藥公司為美國市場帶來更多PD-1/PD-L1抑制劑,以此加大競爭,進而降低美國用藥價格。但真當中國企業拿出一堆PD-1、PD-L1時,FDA又拒絕認賬,開始挑各種毛病,這讓國內企業始料未及。

以首個闖關FDA的國產PD-1信迪利單抗為例,這原本是一筆跨時代的BD交易,但在2022年12月還是無奈按下了暫停鍵:禮來將權利退回給信達生物。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FDA碰壁——FDA拒絕信迪利單抗治療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在美上市申請,認為該申請僅基於在中國進行的Ⅲ期臨床,不足以在美國獲得批准。但輿論卻站在了另一邊,因為信迪利單抗在美國獲批之後,將比現有的同類產品價格降低40%,這顯然動了默沙東等美國企業的蛋糕,因此果斷選擇將其擋在門外。

除此之外,行業風口的轉移以及同質化競爭引發的內卷旋渦等,也會促使BD合作的泡沫破裂。不難發現,雖然“退貨”的理由各有不同,但其實都可以歸納為一個關鍵因素,即生存焦慮。

“退貨”之後,失去的不僅僅是錢一旦合作終止,就意味著後續裡程碑款項就成為了“過眼雲煙”,這對於國內藥企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損失。據SRS ACQUIOM統計,2023年我國創新藥裡程碑達成率僅為22%,並且階段越往後,達成率越低。






圖4.生物制藥領域2023年年中到期的各研發階段裡程碑事件達成情況(圖源:研發客)

這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國產創新藥最後只能拿到首付款,而首付款恰恰是最低的一筆收入。因為我國創新藥License out長期遵循“高總金額、低首付”的敘事邏輯,所以首付款往往只占到總交易額的2%~5%左右,以石藥集團Claudin 18.2 ADC為例,其與Elevation的合作首付款僅2700萬美元,後續的11.68億美元裡程碑付款需要跨越三期臨床試驗到商業化階段才能獲得,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因為在I期就已經終止合作,所以石藥最終只拿到一小部分收入。

對此,某藥企負責人談道,“作為‘甲方’的MNC,始終掌控著交易的核心話語權。再加上國內藥企都渴望與MNC合作來換取現金流,所以在交易的過程中更容易妥協,因而造成首付款金額普遍較低。但這對於MNC來說,則是利好,因為當項目推進受阻時,其只需要付出極小的代價。”

事實上,這並不是國內藥企在合作終止後唯一吃虧的地方,突然停止的管線以及市場信心的崩盤等,同樣是亟待收拾的殘局。

2023年9月,天境生物發布公告,全面終止與艾伯維就CD47單抗在研藥物——來佐利單抗(lemzoparlimab)等產品的合作協議。作為一家尚未有產品實現商業化的創新藥企業,天境生物的現金流嚴重依賴BD收入,但隨著艾伯維的退出,其只有通過砍管線來勉強度日。於是到2024年7月,天境生物創新管線僅剩3條;2025年1月,其又宣布暫停開發CD73單抗Uliledlimab(尤萊利單抗)。

而接連傳出的“負面”消息,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為明顯的就是後續很難再找到合適的“買方”。對此,某資深投資人談道,“對於一家‘硬實力’還不夠強的biotech來說,當一款產品在需要大量燒錢的階段時,合作被終止就等於提前‘死亡’。一是突然沒了現金流來源;二是其市場信心會嚴重受挫,後續只有在臨床試驗中披露非常好的數據時,才能夠再度找到‘買方’,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買賣雙方風險承擔的不對等,於是,“NewCo”模式開始脫穎而出。據統計,2024年中國創新藥企通過NewCo模式達成的交易金額已突破600億元,較2023年增長54%。進入2025年,NewCo模式仍然保持高增長態勢,光是在今年1月,就已經有5家公司通過NewCo模式成立。




圖5.NewCo模式與License-out模式差異對比(動脈網制圖)

與傳統的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最為明顯的差異就在於買賣雙方更深度的綁定。因為它完全脫離主體,需要重新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並由買賣雙方共同運營,這與license-out將所有決定權都交由MNC顯然更加合理,其不僅可以規避風險,同時也可以將利益最大化和長期化。

國內藥企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以康諾亞為例,過去半年,其已經快速完成了3筆NewCo交易,潛在總金額11.4億美元,占其總營收的比例高達95%。而能有如此表現,這與其戰略選擇不無關系:通過快速臨床推進建立數據壁壘,以靈活授權交易獲取生存資源,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國際化和平台化轉型。

保持理性,切忌將BD當做“救命稻草”不少行業人士推測,經過這兩年洶湧的海外BD浪潮之後,未來幾年國產創新藥“退貨”事件會愈發增多。

這並非危言聳聽,但這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在歐美成熟市場,創新藥交易的變換更迭早已習以為常。據Cotellis數據庫統計,FDA批准的新藥中,80%的新藥都經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交易。這也就是說,“被退貨”其實才是大概率事件,這與創新藥“九死一生”的定律十分契合。



對此,某資深投資人談道,“BD本身就像在‘賭石’,尤其是當前越來越多的交易開始聚焦在早期甚至超早期管線,這一特性會體現地更為明顯。畢竟早期分子面臨的變數非常多,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立馬終止,即便是像輝瑞這類頭部MNC,其臨床成功率也不到5%。”

因此,在當前一片熱鬧之中,我們更需要理性看待BD這一事件的本質。



圖6.中國創新藥融資總金額與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對比(數據來源:醫藥魔方)

一方面,在退出與生存壓力並重的市場環境之下,BD的確可以解燃眉之急,甚至是幫助一部分國內藥企逆天改命。近一兩年,這樣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數據剛好也可以驗證這一點,據華泰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1-11月我國創新藥BD的首付款高達62.73億美元,比企業直接融資金額的39.77億美元多出近一倍,BD顯然已經成為國產創新藥最重要的現金流來源。

但在另一方面,也需要認識到,能夠被BD,並不意味著完美結局,因為其不僅要面臨被抄底的境遇,同時還要承受與MNC交易帶來的巨大對賭壓力。事實上,在無比考驗長期主義的創新藥領域,比起license out剛開始市場反應的急不可待的欣喜,隨後的困難與挑戰反倒更值得警惕,尤其是在“中美關稅戰”愈演愈烈的當下,海外交易的不確定性會更強,相應地,交易失敗的概率也會更大。

所以,BD應該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選擇,而不是一次“病急亂投醫”的嘗試。下一步,對於國產創新藥來說,想要成功出海,一定是需要新的東西來證明自己,比如領先全球的研發進度,或者對標全球更優的臨床數據,再或者大幅領先的全球銷售額等,而這實際上就是創新藥亙古不變的市場邏輯,即過硬的臨床數據以及巨大的商業化前景。

只有這樣,即使有一天被退貨,也有“再嫁”MNC的機會和底氣。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