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鱿鱼游戏: 为了不让微博AI抓取数据,我被迫进入「鱿鱼游戏」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国内尚未正式在法律层面提出「被遗忘权」这一概念,但《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 年 11 月 1 日生效)规定了个人对信息删除的请求权,某种程度上与「被遗忘权」理念接近。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被遗忘权」是实质性权利,而个人信息删除则是偏向程序性的请求。


简单来说,基于「被遗忘权」,你向互联网公司申请删除,对方就得按照你说的做,不删得话公司需要说明为什么不删。

而程序性请求提出时,互联网公司可以拒绝,还可以继续保留记录。最近除了微博智搜,还有网友发现自己删掉的微博,用百度还是能搜出来。



人活一辈子,从出生到死亡,从上学到上班,每一个待过的地方必定都要留下痕迹,这无可厚非。


通常来说,只要信息不会被「公开」检索到,潜在的风险就没有那么令人害怕。比如学生有自己的学号,当它只是存在于学校的校务系统里,用于日常事务管理,那风险还不是很大。

一旦流转成公开信息,比如被人发在网上,仅仅只是一个学号,就有了准确定位的能力。随之就能找到这名学生所有的个人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过往学籍等一系列个人信息。


当学号换成身份证号、手机号、 UID,就成了正在发生的现实。更难受的是,这些信息不会「被忘记」。



AI 时代,「被遗忘」更是成了一种奢望。模型对数据收集,完全是饥不择食,照单全收。

就像上面那段声明内容,不仅不会阻止大模型的行动,还会被反向纳入语料库,让模型「学到」类似声明的写法,把它当作法律文书的参考样本来生成——这是模型训练中,数据同化问题的典型现象。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