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永遠不會再有第二個巴菲特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沃倫·巴菲特計劃在今年年底辭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

沃倫·巴菲特獨一無二,也不會再有第二個他。


5月3日,巴菲特宣布將辭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他將這家企業集團打造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他之所以無可匹敵,且永遠不會被超越,原因有三:個人特質、所處時代以及投資架構。

我們先從個人特質說起。巴菲特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幾乎一生都癡迷於股票市場。尤其是在他早期作為投資者的時候,他取得的無與倫比的成功,靠的是一種常人難以承受的犧牲:放棄正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

後來有一位作家稱17世紀偉大的哲學家巴魯赫·斯賓諾莎為“癡迷於上帝的人”。而巴菲特則是“癡迷於股票的人”。

自1942年,11歲的他買入第一只股票起,他就如饑似渴地汲取有關公司的信息,閱讀公司報告就像大多數人聽音樂一樣。

作為一名年輕的投資經理,巴菲特常常在家裡一邊踱步,一邊埋頭看公司年報,幾乎撞到家具上,對家人和朋友的進進出出渾然不覺。當他的孩子們在游樂園玩耍時,他會坐在長椅上閱讀財務報表。巴菲特人在游樂園,但從精神和情感上來說,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專注於稅務虧損結轉和攤銷時間表。



2006年3月,沃倫·巴菲特與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以及美通社的凱茜·巴倫·塔姆拉茲一起敲響了開盤鍾聲。

想象一下如此癡迷的狀態,再想象一下樂在其中的感覺。

現在再想象一下,自從哈裡·杜魯門入主白宮以來,幾乎在醒著的每一刻都樂在其中。這就是巴菲特的與眾不同之處。

專業技能源於對模式的識別,而巴菲特見過所有能想象到的模式。根據我對他工作習慣的了解,我保守估計,在他七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巴菲特閱讀過的財務報表超過10萬份。

而且他的記憶力近乎超常。多年前,在結束對巴菲特的電話采訪時,我提到了一本我正在讀的書。他驚呼自己也讀過這本書,而且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當他開始描述書中的一段話時,我拿起那本書,翻到那一頁,驚訝地發現巴菲特幾乎能逐字逐句地記住每一句話。

他對財務信息的接觸程度無人能及,再加上他驚人的記憶力,讓巴菲特成為了一個人形的人工智能。他幾乎可以從自己的內部數據庫中回答任何問題。

這使他擁有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能力,能夠在任何新的信息中識別出關鍵要點,這也讓他比其他投資者擁有持久的優勢。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普及,像巴菲特這樣能大量掌握數據的人,未來甚至不會有任何優勢。





201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年度股東大會的嘉賓包括哈林籃球隊隊員克裡斯·“漢德爾斯”·富蘭克林和底特律雄獅隊的恩達姆孔·蘇。

接下來是他所處的時代,也就是巴菲特施展其投資才華的時期。正如他多次所說,他是“出生在了對的時間和地點,中了卵巢彩票(指因出生環境而獲得巨大優勢)” 。


如果巴菲特出生在1880年(比如說)的奧馬哈,而不是1930年,他可能就得投資牲畜,而不是股票。如果他1930年出生在俄羅斯的鄂木斯克,而不是美國的奧馬哈,他就不會擁有鐵路公司,可能會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工作。

而且巴菲特恰好成年時,趕上了向本傑明·格雷厄姆學習的機會。格雷厄姆是證券分析領域的先驅,也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之一。

巴菲特開始他的職業生涯時,數萬億美元的資金還沒有從指數基金和其他大型機構投資者那裡湧入股票市場。

他早期取得非凡業績,靠的是在別人根本沒有留意的地方“捕魚”。他以股票市場中最微小的“浮游生物”為食。

他在這些“小魚小蝦”上大下賭注。在不同時期,他的投資合伙公司將總資產的21%投在了鄧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位於內布拉斯加州比阿特麗斯的一家農業設備制造商),35%投在了桑伯恩地圖公司(總部位於紐約的一家制圖公司,僅其投資組合的價值就超過了其股價)。有時候,他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在幾乎從不交易的股票上建倉。

從1957年到1968年,這些不太起眼的投資幫助他實現了年均25.3%的回報率,而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的回報率僅為10.5%。

當時,大多數其他專業投資者對市場的定義都比較局限,而巴菲特能夠超越這種定義下的市場表現。一項對1945年至1964年期間股票共同基金回報率的研究,將這些基金的回報率與標准普爾綜合指數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沒有一只基金的表現能顯著優於“純粹隨機選擇的預期表現”。


另一方面,巴菲特幾乎不買那些屬於主要市場指數(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或標准普爾綜合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當時的名稱)成分股的股票。

而且巴菲特不僅僅是取得了成功。他的投資生涯跨度之長,在投資者中幾乎無人能及。1965年,他接管了伯克希爾公司,這是一家破敗的紡織制造商。到去年年底,巴菲特實現了19.9%的年化平均回報率,而標准普爾500指數的回報率為10.4%。

幾乎任何一個有點運氣的人,都能在一年的時間裡跑贏市場。據我所知,歷史上還沒有人能在六十年的時間裡,以如此大的優勢跑贏市場,因為只有巴菲特將非凡的投資技巧與如此長久的投資生涯結合在了一起。

最後,巴菲特的投資架構獨一無二。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一家公開上市的控股公司,是他認為值得擁有的任何資產的收納器:其他公開交易的股票、美國國債、私營公司。曾經有一段時間,它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持有者之一;如今,它持有超過3300億美元的現金。

伯克希爾不是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也不是任何其他傳統的投資工具。

從設計上來說,它不收取會減少投資回報的管理費,也不收取會鼓勵為追求高額回報而過度冒險的業績激勵費。

大多數投資基金都受到經濟學家所說的“順周期性”的影響。當一只基金連續取得良好的回報後,投資者就會把錢投向這只基金,迫使基金經理在可能已經估值過高的市場中使用新投入的資金進行投資。這會影響基金未來的表現。



然後,當市場下跌,基金回報不佳時,投資者又會抽回資金,迫使基金經理在市場上出現大量廉價資產時拋售。基金的投資者自己讓基金的表現變得更差,加劇了市場的波動。

然而,伯克希爾的現金流都來自內部。資金從它所擁有的資產中流入(或流出)。現金不會在最糟糕的時候從新投資者那裡大量湧入,也不會因為投資者撤資而被抽走,因為你只能通過在二級市場從其他人手中購買股票來投資伯克希爾。

這種投資架構給了巴菲特一種結構性優勢,使他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現機會時就去把握。這是幾乎其他任何專業投資者都沒有(甚至也不想要)的優勢。

只要大多數基金經理在表現不如市場的情況下仍能過上奢華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嘗試任何不同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風險。在有人敢於真正效仿沃倫·巴菲特之前,豬都能長出羽毛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