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心理咨詢需求激增,監管卻缺位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盡管美國的心理咨詢有更嚴格的體制,但正如Sally所說,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靠譜的從業者。


而在中國,心理咨詢則像是一盒巧克力,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是哪種口味。

相比Sally在北師大接受的定期對談,她的一位朋友參與的卻是密集且收費高達至少1萬5千元人民幣的“營隊式”服務:連續3至4天的大課教學,搭配一對一激烈對抗性的問答。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支付類似的服務。

中國政府推行積極心態 專家:停留在口號

早在2004年底,北京投入686萬元人民幣建設龐大的數據庫,用於登記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患者。政府借此系統對患者進行跟蹤管理,並提供藥物治療等幫助。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更進一步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自此,中國政府每年都會出台相關工作方案,主要針對基層,除了各區縣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站等渠道,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科普宣傳外,也在村裡和社區設立心理咨詢室或社工室;並在試點地區的高校裡,按不少於1:4000的比例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中小學的心理輔導室覆蓋率也要達到50%以上。


到了2024年,政府還成立新的專家工作組,任期到2027年,為相關工作持續提供技術支持和建議。

2022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教授、《焦慮的中國》作者張鸝接受《時尚先生Esquire》專訪時即提到,“對情緒的幹預,中國在盡力做這件事”。但對政府來說,更傾向於這種積極心理學,包括在公安部門和部隊,引導職工更有韌性,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


不過,專家表示,在中國,這種帶有強制色彩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對國家認同的強調,使得國家與個人福祉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種模糊性也使得政府在制定和推動心理健康相關政策時面臨挑戰。

黃宣穎表示,中國政府在許多公告和政策文件中強調,要樂觀、努力,以及積極正向的心態。但“真正的挑戰在於該如何做到這一點?”

“這幾乎像是告訴民眾,只要遵循國家的意識形態,你就能做到,”黃宣穎說。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人類學助理教授莊思博(John Osburg)在日前亞洲社會研究所的這場會議上強調,“人們可能會對中國變得強大感到高興,但這最終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個人問題。當他們的生意失敗,親人生病時,他們會需要其他的工具,包括尋求宗教、心理治療,或其他類型的療愈活動和靈修自助”。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