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打工13年,我成了"最後一代外企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媒體每日人物文章:今年,外企裁員仿佛按下加速鍵,幾乎每月都有新消息傳來。四月,PayPal(美國在線支付服務商)被傳出將撤出中國,裁員比例高達80%。


把時間線再往前拉。去年八月,老牌互聯網巨頭IBM宣布關閉中國研發部門,超過1000名員工面臨離職,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來到今年三月初,故事迎來終局。IBM中國投資公司正式關停,這次震蕩再次波及到北京上海、大連等地1800多名員工的去留。

在21世紀初,入職像IBM這樣的大型外企公司,意味著優渥的待遇,體面穩定的職場環境和潛力無限的未來,也代表了很多人對於一份工作的最高想象。時過境遷,當裁員潮下的外企人被迫走出“舒適圈”,才發現世界早就變了。


李莉就是其中之一。來自農村的她,一路考到北京的研究生,2011年畢業後,直接進入了IBM工作,一待就是13年。在那裡,她遇見了自己的愛人,前後生了兩個小孩。直到去年,成為裁員名單上的一員。對李莉來說,IBM不僅僅是一個工作的地方,也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她的人生。當然,她也完整地見證了IBM這艘巨輪從黃金時代到逐漸沉船的過程。

以下是李莉的講述:

生存的邊緣

離開IBM半年後,再聊到它,我發現除了工作的部分,還有很多對青春的懷念。

我研究生畢業就直接進了IBM的研發中心,一工作就是13年,直到被裁。這13年裡,我在IBM遇到了愛人,前後生了兩個小孩。我有意識地自我觀察,發現其實IBM一直在塑造著我,從某種程度來說,它已經變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這種塑造很難說清楚。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人自然就會被改變。或許,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我又入職了一家外企,這本身就能說明一些影響吧。



2024年10月30日是李莉在IBM的最後一天。圖 / @虎虎生威-本人 視頻截圖

其實,當時知道要裁員後,我是不想再去外企的。IBM從1984年就進入中國了,是一家老牌企業。如今,連IBM都開始裁員並撤出中國,這在很多人的眼裡,是一個信號:可能很難再找到一家穩定且待遇好的外企了。

而且,本身外企的工作機會就在減少,正式離職前,我面試的大多都是民企和國企。其實,我做了一些心理准備,比如可能加班很多,或者要更講究人情。可真到面試的時候,還是會有出乎意料的時刻。我記得在面試一家國企的時候,領導坐在辦公室的沙發裡問問題,中途還點起一支煙,沒聊多久,還有員工開門進來幫我們倒茶水。細究起來,這些都是小事,但是就感覺和我之前參加過的面試不太一樣。

這些細碎的時刻讓我逐漸意識到:本土企業和外企,文化底色是不同的。我抱著求穩的心態,原本打算入職一家國企,可後來,突然又接到了另一家外企的offer。理智告訴我,國企更適合現在的我,作為一個快40歲的二胎媽媽,雖然在國企很難再有上升空間,但至少是個“鐵飯碗”。但當一個外企offer擺在面前時,我心裡的天平明顯傾斜了——外企的職場的年齡焦慮沒有那麼嚴重,努努力沒准還有上升空間,我想著“要不再沖一把”。最終又回到了外企裡。





從IBM離開兩個月後,李莉找到了新工作。圖 / @虎虎生威-本人 視頻截圖

我原本以為,大家都像我一樣幸運。去年八月,IBM宣布關閉中國研發部門,整個研發中心1000多人,包括一線經理、二線經理都要被裁。當時關於IBM裁員的新聞很多,畢竟是一家世界500強名企,立馬有很多獵頭聯系我們,原本的工作群直接變成了找工作群,每天同事們都會在群裡丟各種招聘信息。所以很幸運地,我沒有經歷過海投簡歷無門的情況,面試排得很滿,我還專門列了一張Excel表格,平均看下來,每周都有兩三個面試

所以我天然地以為,同事們也和我一樣,不缺選擇。可前段時間,我和以前的同事一起聚餐,才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的。有些同事在找新工作時還被降了薪,甚至有人還沒找到工作。

我還在外企,所以要適應的地方不多,但其他人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我愛人的新公司是一家民企,剛入職五個月,我們的生活已經在發生變化了。原本,我們都在IBM工作時,6點多下班,有很多時間可以一起陪孩子。有時會逛超市,有時帶小孩去附近的公園玩。可現在,准點下班變成了少數情況,只能盡量爭取一個人早點下班陪伴小孩。一個人帶兩個小孩是很耗費精力的,所以我一般只陪他們在家玩,很少像以前一樣下班後全家一起出門了。

就算同樣入職了外企,情況也有所不同。今年,裁員的外企更多了,幾乎每月都有新消息。四月,PayPal(美國在線支付服務商)被傳出將撤出中國,裁員比例高達80%。

我的一個前同事,入職了一家規模比較小的外企,我能明顯感受到她的不安。她剛入職不久,就有員工被優化了,她只能每天謹言慎行,努力保住一份工作,畢竟現在的大環境哪裡都不穩定。我還有一個在國企工作的朋友,在我的認知裡,國企就代表著穩定,可是前段時間他們公司也傳出,員工名額開始縮減的消息。



就算是大眾心裡代表穩定的國企,也有員工名額縮減的情況。圖 / 視覺中國

其實從離職後,我漸漸沒有再關注IBM的新聞了,直到今年三月份,朋友圈突然多了很多關於離別的動態。我上網一查,才知道IBM(中國區)徹底關停了,在中國的研發職能全面撤離,北京上海、大連等地1800多名員工面臨離職,我原本工作的北京環宇大廈辦公區也開始拆除設備。

原本我們會覺得工作沒了大不了再找,可現在放眼望去,真正能承接自己的機會似乎在減少。對於我們這個年齡層的人來說,大多數人還在生存的邊緣掙扎。

黃金年代

我算是見證了IBM從最輝煌走向落幕的全過程。

我之前在北京的一所大學讀研,2011年畢業後,進入到IBM工作。那時候,國內的互聯網行業初露頭角,很多互聯網公司在各大高校開出高薪搶人。相比之下,IBM給到的年薪會比互聯網公司低一些,但有可能解決北京戶口。

我是從農村一步一步考出來的,家裡幾乎不能托舉我在大城市的人生。我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北京落戶、安家。所以,對於那時的我來說,IBM算得上是最優選,那段時間剛好也是IBM在中國的黃金年代。





IBM於1984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IBM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圖 / 視覺中國

外企是從1992年開始全面進入中國並持續增長,到2012年,有人把這20年稱為外企的黃金時代。你去看IBM的財報,2012年是營收表現最好的一年,淨利潤高達166億美元。

那段時間,我明顯感覺到身邊人對於IBM的向往。先是父母,他們一直都是很低調的人,我到大城市讀書,入職IBM,他們很少直接誇獎,但過年的時候,親戚問起我的工作,我能清晰地看到父母臉上驕傲的表情;我入職IBM後,還經常有身邊的朋友拜托我介紹相親,就像前幾年的國內互聯網大廠一樣,IBM一度也是相親市場裡的加分項;還經常有人向我打聽公司有沒有新的招聘計劃,能不能進來做實習生。

我性格裡有很像父母的一部分。從小到大,我都很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學。我發現IBM和我的性格底色也是很相合的。工作中,我大部分的時間是和計算機打交道,人際關系很簡單。我更習慣踏踏實實幹活,而不是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不過,當時的領導是會把我的成果看在眼裡,也不太需要我去刻意表現,還會去替我爭取機會。

入職後差不多2年,我的職級就升了一級,緊接著又差不多3年,又升了一級,相當於5年升兩級。這個速度在IBM也算是升得很快了。

那幾年也是我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手握好幾個重要項目,感覺好像不論幹什麼都能成。一般而言,要想在職場裡長久地生存,都免不了要主動拓圈,多交朋友。但我不太習慣主動社交,在IBM,我只管把活幹好,其他什麼都不用想。

那幾年也不缺項目,總有新客戶進來。有的項目如果活太多,幹起來太累,我和同事還會相互開玩笑,“要不這個活幹脆不要了”。

當時在IBM工作最大的感受是舒服——人際關系簡單,上班相對自由,不強制打卡,要想早下班簡單說一聲就行。

人在同一個環境裡待久了,難免對一切都會習以為常,但有時候外部視角其實會有更多發現。我有拍視頻的習慣,快離職時,我把工位的視頻發到了網上,有人評論,“都要離職了工位還保持得這麼整潔”。那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這一點,公司沒有相關規定,但好像真的不管什麼時候,大家都會自覺地維護辦公區或者桌面的整潔。


我開始思考背後的原因,就像酒店退房,或者出租屋退租時,我們並不會刻意保持整潔,因為覺得那不是家。但在IBM,我的確感受到了歸屬感。



圖 / @虎虎生威-本人 視頻截圖

這也是IBM有意強化的部分。剛工作時,我的心態是“我幹活,你付錢”,慢慢地這個想法被公司裡的很多人和事改變了。比如,從入職起,我們就定時有領導一對一聊天,去幫我調整工作狀態,或者解決問題。

還有定期組織的家庭日,設置親子活動區,有針對幼齡的項目,也有針對大一點小孩的計算機科普類的項目。

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我時常會萌生一種想法:在這裡一直幹到退休,也挺好的。

從剛進公司一直到2018年左右,都是我的職業上升期,可能因為自己在走上坡路,就有些忽視了大環境是在慢慢發生著變化的。自2012年之後,公司的淨利潤一直都是下降的,也就是說,公司賺錢的增速正在逐漸放緩。仔細回想,其實那幾年公司也時不時在裁員,有時會放出一些名額縮減計劃。

如果放到現在往回看,當時的IBM在戰略上是出現了問題的。從後來的互聯網行業走向看,那些抓住了雲計算、AI等先機的公司都迎來了更好的發展,錯失雲計算可能就是IBM沉船的開端。IBM很早就有開拓雲計算市場的計劃,但實際操作上,一直沒有被真正重視。



直到2013年,IBM才正式進入公有雲的市場,只能一直在邊緣徘徊。

最後一代外企人

我對水溫的改變,是有些後知後覺的。到現在我的感受是,我們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似乎變成了最後一代外企人。

改變是從2019年開始顯現。先是員工人數在減少。招的人變少了,原本走了一個會再招一個補齊,後來就走一個少一個,不再招新人進來。升職機會也在減少,哪怕領導已經盡力幫我向總部爭取,我也沒有再升職。公司裡的年輕人,也沒有像我剛入職時那樣,能夠獲得晉升名額。

公司上升時,我們挑活幹,但下行時只要有項目就接。這時候我們也開始琢磨新辦法,找機會,體現團隊價值。




圖 / 電視劇《理想之城》

我開始想客戶可能有哪些新需求,再和團隊往相同的方向努力一下。也差不多從那時起,我心裡開始默默的看項目的時間線,看能不能撐滿這一年。但在上升時期,我從來沒有列過這種計劃,活根本幹不完。

公司的流動性也開始變大,年輕的員工會離職,其實也可以理解,那時的IBM就像是一艘即將沉沒的巨輪,哪個年輕人願意在這樣一艘船上耗費青春呢。

如果是對市場很敏銳的人,或許是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巨輪是在不斷下沉的。很多原本戰略上的失誤和周圍環境改變所造成的影響都在慢慢顯現。像之前雲計算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後期IBM這家互聯網巨頭只能在市場邊緣試探。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調研數據,2017年時,全球公共雲市場已經進入了3A競爭格局,亞馬遜、微軟、阿裡雲合計市場份額達到70.3%,其余若幹家就只能分食剩下的29.7%。

AI戰略的失誤也開始出現。IBM其實算是AI產業的先行者,上世紀就開始投資AI了,可後來很長一段時間,IBM都把寶押在了醫療領域上,錯失了AI的風口。



早期的IBM電腦。圖 / 視覺中國

再加上國內互聯網大廠開始不再使用國外的IT設備,而轉向本土化設備,這對IBM、Oracle(甲骨文)等提供IT設備的外企帶來了很大影響。

把這些都放在一起考慮,很容易就會發現,IBM的頹勢是止不住的。可當時的生活實在太舒服了,最忙的時候,加班也只到七、八點左右。所以即使行業在往下走,人就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很難立刻感知到風向的變化。

在2021年之前,我對這些變化都是沒有察覺的。雖然在走下坡路,但排一排,每年的事情還都是滿的。只是覺得大家似乎變得更清閒了,下班後業余的時間更多了。可等到2021年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公司已經很久沒有招人了,團隊的人走一個少一個,這其實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等到2023年時,我身邊的很多老員工也開始明顯地感受到危機。那時候,身邊好幾個同事提醒我要更留意個人能力的提升,為以後找新工作做准備。我們平時的聊天話題也發生了變化,從擔心工作穩定,到自我安慰應該不會真的大規模裁員,再到最後擺爛一般“就算真裁了,也至少能拿個包吧”。

我和愛人開始慢慢地做出調整。有意識地學更多新知識,琢磨新技術的更新,為自己的未來留後路。



圖 / @虎虎生威-本人 視頻截圖

如今回想起來,之前也有很多機會可以走,但如果放在每個時段的當下,我的選擇並不多。像職業上升期的那幾年,每年都有新挑戰,我的角色也在不斷成長,沒有走的必要。等開始走下坡路時,我已經和愛人結婚了,作為女性,如果那時去找工作,已婚未育的狀態,很難找到一家待遇更好、更穩定的公司。等到了2019年,我生了第一個小孩,2022年時,老二又出生了。

等到2023年大家都開始焦慮時,我又已經過了35歲,以這個年紀再想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也是件難事,還不如繼續留在IBM。好像人生真的是一環套著一環的,總以為有無數個機會可以從一艘即將沉沒的船裡逃走,但實際上,這艘沉船已經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了。

當然,我一直沒有離職還有一層原因,是沒覺得自己真的會被裁。我一直想的是,公司可能會做一些人員優化,但總該留一些人,被裁的幾率不會很大。

我甚至還考慮過把房子換到公司附近,結果還沒行動,裁員的消息就來了,我真的特別意外,怎麼都想不到會全部裁掉。

現在想來,我依然清晰地記得裁員時的狀況,整個過程迅捷、高效,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先是周五時,我還在加班,可公司內網的權限突然被收回,我當時打給經理詢問,才得知“要裁員了”。



得知裁員消息後,仍然每天按時出門上班。圖 / @虎虎生威-本人 視頻截圖

我還算得知信息早的,對於大多數員工來說,通知是周一早上才下達的。那時,天下著小雨,IBM通知召開全員大會,一眾人冒雨到達公司,會議只進行了三分鍾,宣布大規模裁員,迅速結束,緊接著,員工們被移除工作群組,內網無法登錄。雨還沒停,一會議室的同事們就從外企職場人都變成了待業人群。

曾經熟悉的同事們,就這樣各自奔向了自己新的跑道,漸漸疏於聯系,只能偶爾相聚。

我從IBM離職了,好像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落幕了,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一個時代也在落幕。如今的年輕人,很難像我們當年一樣,有很多入職老牌外企的機會了,我們這代外企人好像變成了最後一代。

(李莉為化名。)
1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