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巴基斯坦: 流血的分割线:当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么分家的?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南亚北部交界的过渡地带。


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天都困扰着蒙巴顿(还有处于印度腹地的土邦一定要加入巴基斯坦这种事),但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发表声明:


这一年的8月15日,英属印度将分为印度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各自独立。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蒙巴顿必须要拿出一套可以确保不造成混乱的“分家方案”。

这项方案的官方名称是《印度独立法案》。

但后人更喜欢称它为“蒙巴顿方案”——总得有人要来背这个锅。

5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仓促的方案。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要在两个月时间里拿出一套分割方案,实属天方夜谭——要分割的这个地方疆域是如此辽阔,人口是如此众多,各种阶层、关系、利益又是如此盘根错节。

大概也只有蒙巴顿这样的人敢硬着头皮做这件事——这是世界历史上从没有人做过的事,还有2个月的时间限制。


西里尔·雷德克里夫爵士,这位来自伦敦的皇家律师被火速请到了印度,负责未来印度巴基斯坦的边界划分。这位律师从来没到过印度,也不了解印度,甚至他手里的地图也只是张英国皇家工兵用的军用地图,他只能每天把自己关在总督府里抓耳挠腮,对着一张地图和一些人口普查资料,开始划分几百万平方公的疆域——他得到的指示是:印度教徒多的地方划给印度伊斯兰教徒多的地方划给巴基斯坦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倒好了。雷德克里夫在划边界线时胆战心惊,因为他知道有不少地方是两个宗教信徒混杂居住的,领地犬牙交错,完全无法分割,这一笔画下去,今后很可能就是腥风血雨。




历史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位律师,这条线后来就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这张照片拍摄自国际空间站,那条橙色的线就是“雷德克里夫线”,上方是印度,下方是巴基斯坦,之所以呈现橙色是印度为了防止走私而在边境上设置了聚光灯效果。

除了领土,还有领土上的财产,这也是一件牵扯到万千细节的事。

两位律师——一位印度教律师和一位穆斯林律师——负责财产的分割,他们将决定四亿同胞的财产归属,这个任务显然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也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二战结束后,英国印度11.8亿英镑,印度中央银行的存款则为3亿英镑。巴基斯坦要求按人口分割比例拿到25%,但印度只愿意给5%(后来巴基斯坦争取到17.5%,但要承担等比例国债)。

军队也是个大问题。印度当时拥有120万军队,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混杂其中。最终经过激烈争吵,印度的海陆空军实施了不同的“分家”方式,但总体来说印度保留了70%的军队。

如果说这是宏观上的“财产分割”,那么微观上的一些“分家”则细到了一本书、一把椅子,整个过程有不少情节让人瞠目结舌,甚至会忍俊不禁。

在原本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混杂的政府办公室,分家往往伴随着争吵乃至打架,一些“兑换比例”随之出台:1个墨水瓶可以换1把水壶,1把伞可以换1个衣架,125个大头针折合1个痰盂,小号和长笛对等,大鼓和铙钹等价,至于《大英百科全书》,单号册和双号册大家各取一半……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