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推广急救医疗责任保险,一旦出现争议,由保险兜底赔偿,最大限度减少医生和施救者的个人风险。




急救医疗责任保险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能最大限度减少医生和施救者的个人风险/《谢谢你医生》剧照


在南风窗采访到的三位医务人员中,白雅茹是唯一一个不怕被事后纠缠的。她的底气,来自背后强有力的官方后盾。她出身军医家庭,自己也是转业军人,目前在一家三甲部队医院任护理督导专家。她说:“我们医院从来不会因为舆论去处罚医生,反而会第一时间出来保护我们。对于在任何场所勇于站出来救助病患的医护人员,医院都是鼓励和支持的。”

不过,即便是白雅茹,也曾有过不愉快的救人经历。大约七八年前,她在西安前往西宁的高铁上,遇到一位乘客小腿被车门划伤,伤口约8-10厘米长,血顺着腿往下流。当时列车上没有缝合工具,她只能用产妇急救包进行清洗、消毒和包扎,好在距离到站时间并不长,她就建议乘客下站后找医院进一步处理。

原以为事情到此结束,没想到之后列车员又要她填了一堆表格,还按了手印。“我很反感那个红手印,就像你做了什么错事一样。”她说,“我愿意帮忙,但不想被这样对待。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感谢,只有乘客说了句‘谢谢’。”

她理解列车方需要流程,但难以接受那种冷漠的态度。“你可以拍视频、留证据,但应该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整个过程只感觉到乘务员担心背锅,生怕万一有责任扛到自己身上。”


即便如此,白雅茹仍然坚持,如果将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她依然会挺身而出。但不是每一个医生都像白雅茹一样,有一个强大的后盾为她保驾护航。更多人,在公共场合伸出援手之前,会先问一句:值不值得?万一呢?

05

网络审视下的不安


这种犹豫,除了责任制度的缺位,更与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被无限放大的医患矛盾息息相关。医生不只是医生,他们成了随时可能被围观的公众人物。一旦卷入突发事件,手机镜头往往比急救箱更快到场,而网络判断也常常快于专业诊断。

“医生最怕的不是施救,而是被拿放大镜检视,最终上升为公共事件。”王德森告诉南风窗,即便在医院里,医生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出错是医疗工作的一部分。

比如操作中不小心损伤一根血管,或者大型手术中局部止血时多出100毫升的血,这些情况在专业上都是可控、可补救的,不会造成后遗症。但如果放到网络上,“不完美”就会被放大成“失职”,被渲染成耸动的公共舆论事件。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88 Seconds and 7 DB Queries in 0.009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