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即便在医院里,医生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问心》剧照


公共空间的情况更加复杂。高铁车厢、飞机通道、马路边,既没有配套的医疗设施,也没有完整的抢救空间。医生在这种场景中施救,只能依靠临场经验和条件反应,但围观者和网络却往往要求医生做到“标准化施救”。

有人因为撕破病人衣服做心肺复苏,被要求赔偿衣物;有人因为没有“先摸颈动脉再按压胸口”,被质疑专业不合格;还有医生在海边身穿泳衣抢救溺水者,被人造黄谣,贴上“不要脸”的标签。哪怕最终被媒体辟谣澄清,这段经历对施救者而言,也是一场身心俱疲的风暴。


这是一种荒谬却真实的处境:救,可能付出声誉、时间、金钱甚至法律上的代价;不救,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医生要在这两者间,反复权衡、犹豫、掂量。就算不救,也不会有人责备。“白大褂一脱,别人生死与我无关”,这句话在医生群体中反复被提及,正是多年防卫与受伤后的自我告诫。

这种对“救”与“不救”的犹豫,不仅是医生的困境,更是一个社会信任滑坡的缩影。医生不信任患者和乘务员,乘务员不信任医生和患者,乘客也未必信任自称“专业人士”的他人。人们在互相防备,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指责的对象。责任在这个多方交错的结构中,成了一把没人敢接的刀。




责任在这个多方交错的结构中,成了一把没人敢接的刀/《疼痛难免》剧照

而制度保护与社会舆论的缺席,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这种“逃避式自保”。人们习惯把医生塑造成无私的“服务者”,却忽略了他们首先是普通人,会恐惧、会焦虑、也会自我保护。如果“救人”变成了一场风险极高的社会赌博,最终只会把原本愿意挺身而出的人,逼退回人群。


值得庆幸的是,仍然有医生愿意救人,只是他们的方式,正在悄悄变化。

熊熊说,自己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很犹豫,“可能先远远看一眼”,如果判断自己有把握成功,再去上前。平时出门旅游时,他也会在包里常备几根针,要是遇上突然晕倒的人,就可以针灸急救。现在更多时候,这些针被用在旅途中,帮那些和他聊得来的游客们“扎两针养养生”。

这是他表达善意的另一种方式——在不引人注目的时刻,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温柔地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那双愿意施救的手,并没有完全收回去,只是学会了更安静地存在。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Prev Page1...4567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76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