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千金散盡還復來:巴菲特教給我們的....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身處財富分配高度畸形的社會,巨額財富不應淪為個人的累贅。


五月初的奧馬哈依然春寒料峭,但卻擋不住全球投資者的熱情。2025年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如約而至,數萬名“朝聖者”從世界各地湧向這座美國中西部小城,只為聆聽95歲高齡的沃倫·巴菲特最後一次以CEO身份站在舞台中央,分享他的智慧。

這場持續近五個小時的答問盛會,在巴菲特宣布將於年底卸任並由格雷格·阿貝爾接任中達到高潮,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與不舍的歡呼。這一刻,巴菲特依舊面帶溫暖的笑容,目光所及是台下無數崇敬的眼神。


這既是巴菲特作為伯克希爾CEO最後的謝幕,也是他傳奇人生的新起點,一個關於財富、責任與智慧的故事仍將繼續書寫。

價值投資的恒心與演進

偉大謝幕之際,回顧“股神”巴菲特80余年的投資生涯,價值投資始終是其信奉的圭臬——買入具有內在價值且價格被低估的優秀公司股票,耐心持有,等待價值回歸並持續增長。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主要受到了恩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影響,後者一直秉持“永遠別賠錢”的鐵律和“安全邊際”原則,將風險控制置於投資決策的核心。

巴菲特常說:“規則一:永遠不要虧損。規則二:永遠不要忘記規則一。”這一幽默卻嚴肅的警句,反映出他對風險的深刻敬畏和對本金的高度珍視。正因如此,無論是上世紀70年代的熊市低谷,還是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抑或2008年的金融危機,巴菲特始終能牢牢守住伯克希爾的根基。正如他所言:“只有當潮水退去,你才會知道是誰在裸泳。”這些年來,無數市場周期證明了他的遠見:堅持價值、控制風險者方能笑到最後。

長期主義是巴菲特投資哲學的另一基石。他以超乎常人的耐心持有股票,被世人稱為“時間的朋友”。“當我們擁有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管理層時,我們最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他在早年的致股東信中如此寫道。他確實身體力行:從持有可口可樂股票超過三十年,到對美國運通、吉列公司等經典投資的幾十年守候,巴菲特用時間換取復利,用定力穿越牛熊。在他看來,股票代表企業的部分所有權,而非一紙投機券。因而,只要企業基本面穩健,短期股價波動根本“不值一提”。他經常引用一句諺語:“不要等著摘蘋果的那一天才去栽種蘋果樹。”正是這種著眼長遠、拒絕急功近利的投資態度,使伯克希爾從一家紡織小廠蛻變為市值逾萬億美元的商業帝國。

當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也並非一成不變。早年他強調“能力圈”,避開自己不懂的高科技行業,這讓他錯過了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早期投資機會。他也毫不避諱談論這樣的失誤,在多次股東大會上坦言沒買谷歌和亞馬遜是“巨大的失誤”。然而,正如查理·芒格所評價的那樣,巴菲特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會承認錯誤並不斷學習

從2010年開始,巴菲特就已經開始軟化對科技股的拒絕態度,並在2016年破例大舉買入蘋果公司股票,令市場震驚。當時88歲的他依然用著老式翻蓋手機,卻敏銳洞察到iPhone對於消費者的不可替代性和蘋果生態的深厚護城河。事實證明這一轉身極為成功——蘋果公司後來成為伯克希爾投資組合中最耀眼的明珠,也為公司帶來了數百億美元的驚人收益。今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幽默地表示:“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蘋果CEO庫克為伯克希爾創造的財富遠超我自己。”

這句自嘲式的“道謝”背後,是他對科技變革的開放心態和自我突破的勇氣。巴菲特從不諱言自己的錯誤,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九旬高齡仍保持學習之心,不斷豐富著“價值投資”的內涵。從堅守價值、聚焦長期,到擁抱變化、擇機而動,巴菲特用一生示范了投資理念的堅守與進化。

在最後一次股東大會上,他再次向股東保證:“伯克希爾的股東可以放心,我們將永遠把絕大部分資金投資於股票……永遠不會優先選擇持有現金而放棄擁有優質企業股權。”

99%以上財富終將歸於社會

在人們眼中,巴菲特不僅是投資場上的傳奇,更是慈善領域的標杆人物。早在2006年,他就成為世界上繼比爾·蓋茨之後第二個承諾“裸捐”的知名企業家。他把資產的85%捐贈給5家慈善基金會,其中包括以已故妻子蘇珊命名的基金會、三個子女各自管理的基金會以及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自那以後,每年感恩節前夕,他都會例行將一定數量的伯克希爾股票轉贈給這些基金會。

截至2024年,巴菲特已連續四年蟬聯《福布斯》“美國最慷慨的億萬富豪”榜首,累計捐贈財富達567億美元。簡單核算後可知,如果沒有這些年持續的巨額捐贈,巴菲特本可以超越馬斯克成為新的世界首富。但在巴菲特看來,財富的意義遠非個人名次的攀比。他坦言:“幾十年來,我僅僅通過做我喜歡的事情就積累了難以估量的資金,社會需要使用這些財富,我並不需要。”



樸素的一句話,道出了他內心篤信的財富觀:身處財富分配高度畸形的社會,巨額財富理應回饋社會,而不應淪為個人的累贅。

巴菲特不僅以身作則捐出自己的財富,更積極號召富豪同行們加入慈善行列。2010年,他與好友比爾·蓋茨夫婦共同發起了著名的“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倡議,公開呼吁全球億萬富豪承諾將一半以上財產捐贈給慈善事業。這一倡議引發熱烈響應。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0位富豪加入其中。

通過“捐贈誓言”,巴菲特將慈善理念傳播到全球:“我們儲蓄不再只為了自己和家人”,而是為了更廣大的社會福祉。在多年的股東信和采訪中,他不止一次表達類似的觀點。例如,他直言為富人減稅、廢除遺產稅是“可怕的錯誤”,因為那將助長財富愈加集中,不利於社會公平。

在巴菲特的影響和引領下,慈善正從個人善舉升華為(专题)一場時代風尚,越來越多的富裕家庭開始重新審視財富的終極意義。

截至2023年,巴菲特對蓋茨基金會的累計捐贈已高達393億美元。2021年,蓋茨夫婦離婚之後,巴菲特選擇辭去蓋茨基金會受托人職務;2024年,他進一步明確表示:“蓋茨基金會在我去世後將不會再獲得任何捐贈”。這樣的決定不是因為兩人的關系破裂,而是巴菲特已經規劃好了自己身後慈善事業的走向——他的慈善重心將完全由家族基金會體系來承接和延續。


2024年11月,巴菲特以一封萬字股東公開信的形式,詳盡披露了有生之年最完整的遺產捐贈計劃,引發全球矚目。在信中,他鄭重重申:“我身後所持有的伯克希爾股票(約占我總財富的99.5%)將由我的三個子女逐步分配,用於慈善。”與此同時,他也冷靜地考慮到子女已年屆花甲,慈善征程可能會超出他們的壽命。為此,巴菲特預先選定了三名比子女更年輕的慈善信托繼任受托人作為“候補”,以確保捐贈承諾跨越代際地執行下去。

巴菲特對於巨額財富如何更有效地回饋社會,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實踐。早在2000年,他就發起了每年一次的慈善午餐拍賣,競拍者出資與他共進午餐,善款全部捐給舊金山(专题)的格萊德基金會,用於幫助貧困和無家可歸者。從最初2.5萬美元的午餐價碼到2022年最後一屆創紀錄的1900萬美元,這項持續了23年的創意慈善活動累計籌得善款逾5300萬美元。

巴菲特想通過系統性的財富傳承來造福社會,他將絕大部分財產注入家族慈善基金這一“蓄水池”,並設計了嚴謹的治理架構:任何一筆基金支出,必須由蘇西、霍華德、彼得三位子女一致同意方能執行,這一規則被他稱為“三子共決”機制。如此設計的初衷,一方面是幫助子女們拒絕各方無休止的捐款請求,另一方面是防止任何個人對基金的濫用,確保善款用於最正確的地方。正如他在信中解釋的:“一致同意”條款可以讓孩子們迅速而明確地回應外界的請求——“如果我的一個孩子不同意,這筆錢就不會捐”。這一設計既減輕了子女肩上的負擔,也保障了慈善基金決策的穩健透明。

巴菲特相信,通過這樣的制度安排,巨額財富將長久服務於公共利益,而家族後代也將在實踐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他們享受經濟上的舒適,但並不專注於財富。”在這位慈善父親的影響下,巴菲特的子女早已各自投身公益:長子霍華德致力於農業扶貧和糧食安全,次女蘇西關注教育、婦女權益,小兒子彼得則在音樂與慈善領域融合發展。

在下一代踐行慈善效果的問題上,巴菲特對三個孩子充滿了信心:“2006年至2024年期間,我有機會觀察每個孩子的行動,他們學到了很多關於大規模慈善事業和人類行為的知識。”事實也證明,這些年在慈善基金管理上的耳濡目染,已讓他的子女逐漸成長為合格的“慈善CEO們”。而在更長遠的將來,即便後代不再直接參與,他指定的受托人團隊也將接棒,確保基金按既定意志運作。

這樣的安排,既避免了“富不過三代”的“財富詛咒”,又開創了一種“財富傳承+公益傳承”相結合的新范式,為全球富豪階層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范例。巴菲特也由此示范了自己所篤信的財富傳承理念:真正的財富傳承,不是將金山銀山留給子孫,而是將慈善的理念和造福社會的責任傳遞下去。

穿越歲月的生活哲學

自1958年以來,巴菲特一直住在家鄉一棟不起眼的普通房子裡,從未換過豪宅。每天清晨,他習慣自己開車繞過街角,駛入老舊卻溫馨的伯克希爾總部,這是一個沒有豪華招牌的簡樸大樓。他仍像年輕時一樣熱愛工作,常說自己“每天都高高興興地踩著踢踏舞去上班”。




早餐時間,他經常去麥當勞點一份簡單的套餐,用口袋裡的零鈔付賬——這是多年不變的習慣。幾十年下來,麥當勞的櫃員早已熟識這位常來的和藹老人。

巴菲特沒有私人游艇,沒有私人豪華飛機,衣著簡樸甚至有些老派,經常穿的是十幾年前買的西裝。巴菲特坦言,物質享受對他的幸福感影響甚微,真正讓他快樂的是所熱愛的事業和親密的友情。

說到友情,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和摯友。兩人相識於上世紀50年代末,此後並肩合作長達六十余載,共同締造了投資史上的黃金搭檔傳奇。在性格上,他們截然不同:巴菲特幽默健談、喜好簡單比喻,芒格理性犀利、善出驚人之語。但正是這種互補,使他們彼此激發、共同成長。芒格勸導巴菲特走出格雷厄姆教條,開始關注偉大公司的長期價值;巴菲特則為芒格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平台和自由發揮的空間。

兩位摯友每天通電話交流投資心得,從報刊雜志到宏觀大勢無所不談。在公眾場合,芒格經常一句“我完全同意沃倫剛才的看法,沒有什麼補充”惹得聽眾大笑,而巴菲特也不吝稱贊芒格“智慧過人,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聰明的人之一”。這種君子之交歷久彌堅,成為伯克希爾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2023年年底,百歲高齡的芒格去世,巴菲特感歎自己“失去了一生的良師益友”,但他也表示慶幸兩人都活了足夠長的時間,一起實現了許多夢想。他回憶芒格曾給過自己一個人生箴言:“寫下你希望自己的訃告怎麼寫,然後按照那個樣子去生活”。換一句話說,要活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朋友們笑稱,巴菲特身上始終有一顆長不大的童心。他愛看動畫片《貓和老鼠》,會在宴會上用尤克裡裡彈唱兒童歌曲。他的飲食習慣也像個孩子,偏愛甜食和垃圾食品:每天五罐櫻桃味可樂,冰激凌當早餐,最愛漢堡牛排而不碰蔬菜。有人對此擔憂他的健康,他卻幽默回應:“如果我這輩子一直吃西蘭花,我反倒不覺得能活這麼長”。他堅信快樂的心態對長壽至關重要,“每次在喝可樂、吃甜筒的時候我才是最開心的”。

在生活哲學上,巴菲特推崇簡單透明的人生態度,這與他的投資理念一脈相承。他常說“不要復雜化簡單的事”,無論處理公司事務還是個人抉擇,都力求以常識出發。

健康他有自己的理解:“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得到一台精密的‘人體機器’,卻沒法換零件,所以要好好保養。”年輕時他並不運動,但隨著年歲漸長,他每天堅持走一些路、保證充足睡眠。他玩橋牌鍛煉大腦,每周定期與好友蓋茨在線對局,被戲稱為“橋牌上的奧馬哈與西雅圖(专题)之戰”。

這種張弛有度的生活讓他的精神和身體狀態遠超同齡人。最近的這次長達5小時的股東大會中,95歲的巴菲特依舊思維敏捷、幽默風趣,應付各種問題對答如流,毫無倦態。

在今年的股東大會落幕時,現場播放起《你是我的陽光》這首曲子——據說這是巴菲特最愛的歌曲之一,他也常用尤克裡裡彈唱給朋友聽。悠揚的旋律中,股東們意猶未盡地慢慢散去。許多人在會場出口回望,那位坐在台上的老人還在向大家揮手致意。這一刻,多少人眼中泛起淚光,不僅因為舍不得這傳奇的謝幕,更因為被他的人格力量深深感動。

沃倫·巴菲特用自己的 “一生忠告” 教會我們:投資要有智慧,財富更要有溫度。“時間才是終極財富,生命是最好的禮物。”

正如巴菲特在最新的遺囑信末尾寫下的感悟——他已將畢生珍視的時間和生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和這個世界。時代的幕布雖已徐徐合攏,但巴菲特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財富可以超越數字,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人生可以超越個體,成為照亮他人的火炬。

(作者系國際問題研究學者)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