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稀世珍寶重現!這是幾十年一遇的華語大展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5月16日至25日,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銀都機構有限公司、香港電影資料館推出“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重磅影展,精選16部銀都佳作進行展映,這些作品代表了銀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作風格與藝術成就,期待與觀眾朋友們通過大銀幕全面而豐富地回顧銀都的電影史畫卷。


本影展已在中國電影資料館APP、淘票票開票。每部電影只有一次珍貴的放映機會,不要錯過!



1. 本次影展中,每場放映均將配有映前導賞或映後交流活動,期待我們的特邀嘉賓——香港資深電影研究學者何思穎與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員喬奕思帶來精彩的分享內容!



2.香港電影資料館為5月16日開幕影片《新紅樓夢》的購票觀眾准備了驚喜禮物:“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場刊、反光板折疊扇和蘋果箱(APPLE BOX)鑰匙扣(如下圖),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1950年,原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改組為長城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標志著新中國成立後左派電影公司正式在港確立;1952年,新聯影業公司在港成立;在整合五十年代影業公司和龍馬影業公司的基礎上,鳳凰影業公司也宣告成立。至此,香港左派——“長鳳新”電影體系在港形成。

1982 年“長鳳新”合並而成“銀都機構有限公司”,致力於培育新導演,積極與其他公司合作,是現存極少數從事制作、發行並經營片廠、影院的電影機構。

銀都體系(包括銀都機構及其前身的“長鳳新”)至今制作和出品超過五百部電影,從多方面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急劇變化的當代社會中如何展現和調整。

長城中堅主創李萍倩尤擅拍攝喜劇,執導公司改組後的首部作品《說謊世界》(1950)以四十年代上海為背景,諷刺為金錢爾虞我詐的眾生相,香港首映隨即引起回響,連滿 86 場,至今仍是香港黑色喜劇電影經典。





《說謊世界》

《新紅樓夢》(1952)是本次影展的開幕影片,也是一部舊瓶裝新酒的文藝巨片,“空前偉大、豪華絕頂、艷情巨片”,由岳楓編導,匯集李麗華、嚴俊、歐陽莎菲、龔秋霞、羅蘭、徐立等一眾明星,演繹現代背景下的紅樓夢故事。



《新紅樓夢》

《敗家仔》(1952)——新聯創業作,以家庭倫理寫實片的框架敘述浪子回頭的故事。



《敗家仔》

《中秋月》(1953)是鳳凰創業作,導演朱石麟探討香港社會問題,寫出升斗市民的生活與倫常,奠定了公司早期著眼於現實、倫理的創作路線。中秋本是家庭團圓的節日,可是送禮舊俗在功利社會變成了“富人過節,窮人過關”的辛酸局面。本片時間軸濃縮在中秋前一天至當日兩天,小白領為應付送禮弄到焦頭爛額,而與家人團圓不得。



《中秋月》

婆媳糾紛從來都是常見而難解的家庭問題,《家家戶戶》(1954)便以此為題,帶出新舊女性的沖突、迷信與科學的矛盾。





《家家戶戶》

《我是一個女人》(1955)——職業婦女在今日極為普遍,然而在五十年代,進步女性在家庭與事業的抉擇中面臨重重困境。紅線女飾演畢業後嫁人、育有三名子女的少奶奶,但仍保持貢獻社會的熱誠。她毅然當上女記者,不免經常外出晚歸,疏忽照顧孩子,甚至惹來丈夫懷疑紅杏出牆,面臨離婚的危機,諷刺的是丈夫年輕時曾撰寫《男女平權論》。觀眾在本片還能欣賞到紅線女罕有以國語演唱的插曲。



《我是一個女人》

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以外,銀都體系亦將不同傳統藝術和風俗納入電影題材。五十年代中葉內地推行戲曲改革,時值“長鳳新”尋求類型上的突破,制作了多部上海越劇及廣東粵劇等戲曲片,為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傳統劇種保留珍貴影像。

《彩蝶雙飛》(1959)由紅線女及馬師曾等多位重量級粵劇名伶擔綱演出四段折子戲寶,更是名伶白雪仙父親白駒榮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館藏中唯一的影像紀錄,大銀幕放映難得一見。




《彩蝶雙飛》

《同命鴛鴦》(1960)——新科狀元施俏生衣錦還鄉,迎娶名門淑女柳氏,寡母葉氏獲封一品夫人,本是三喜臨門,怎料御賜的“貞節可風”牌匾成了催命符。本片可以說是朱石麟調子最沉郁的悲劇作品,揭示了封建禮教的禍害。



《同命鴛鴦》

《三看御妹劉金定》(1962)——六十年代長城電影類型、題材多樣化,其中“長城大公主”夏夢主演的上海越劇電影廣受歡迎。本片取材經典劇目《三看御妹》,講述巾幗英雄劉金定與尚書之子封加進之間曲折浪漫的愛情故事,拍攝手法明快爽朗,巧妙結合了越劇和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的優點。





《三看御妹劉金定》

《金鷹》(1964)——鳳凰別開生面以草原游牧文化為題材,遠赴內蒙古實地拍攝,成為首部票房破百萬的香港電影。



《金鷹》

《故園春夢》(1964)——根據巴金小說《憩園》改編,夏衍參與編劇。故事以抗戰期間大宅憩園易手開展,沉痛道出封建家庭的禍害。




《故園春夢》

俠義文學是中國特有的文學類型,發展到當代,武俠題材在文學與電影都占據重要地位,銀都體系在八十年代與不同新生代導演合作拍攝武俠片,更引領內地開放以來兩地合拍片的風潮。

杜琪峯初執導筒的《碧水寒山奪命金》(1980 4K)是鳳凰積極采用新導演的首次嘗試,電影在粵北一帶實景拍攝,成為改革開放後於內地取景的首部香港電影。本片上承古典文學及傳統戲劇常見的俠客題材,片中鍾楚紅首當女主角,但已散發著明星風采。





《碧水寒山奪命金》

《父子情》(1981 4K)是新浪潮導演方育平的首部電影作品,繼承了粵語片寫實文藝的電影傳統,平實細膩地描繪了草根階層家庭的父子情。該片入選第三十一屆柏林影展,並榮獲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



《父子情》

本次影展將放映許鞍華至今唯一一部武俠片《書劍恩仇錄》(1987),影片雖然保留原著武俠與歷史並重的精髓,但相對原著對傳統道德價值存有質疑和反思。



《書劍恩仇錄》

《人在紐約》(1990)——銀都投資作品,由關錦鵬執導,罕見集結三大影後斯琴高娃張曼玉和張艾嘉,飾演來自內地、香港、台灣的女子在紐約偶遇,細膩刻畫身在異鄉的女性心理。



《人在紐約

本次影展閉幕影片《籠民》(1992)——銀都與張之亮的影幻合作,繼“長鳳新”時代的《喬遷之喜》(1954)、《屋》(1970)、《泥孩子》(1976),再度關注低下層住屋問題。





《籠民》

以 1950 年長城改組算起,銀都機構已邁向 75 周年。作為在香港具有支柱地位的電影公司,銀都機構在75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多次產業變革,創作出了數量眾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質量上乘的電影作品。這些作品繼承和發揚了香港愛國進步電影的優良傳統,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始終堅持銀都“導人向上、導人向善”的制片宗旨。

同時,銀都機構也是內地與香港電影界緊密聯系的紐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華語電影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長鳳新”和內地以各種形式合作拍攝了多部影片,開辟了兩地電影合作的路徑,是內地與香港電影產業交流互動的橋梁。



75周年的產業和美學經驗是銀都機構奉獻給華語電影的寶貴財富。希望觀眾朋友們能夠通過本次影展對銀都機構有更多的了解。我們也期待未來與銀都機構開展更多的合作,為觀眾朋友們呈現更加豐富的電影節目。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