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實話很難聽,但這確實是瑞士現狀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從蘇黎世機場出來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反應不是“哇,好美”,也不是“哇,好貴”,而是:“這國家是不是每十分鍾就有人打掃?”


地面幹淨得像剛上蠟的醫院走廊,連機場廁所的馬桶邊緣都沒有一滴水跡。

我推著行李走到電梯口,看到一個小哥拖著地,地剛擦完,他站在旁邊舉了塊牌子——不是提醒滑倒,而是寫著:“請暫停三分鍾,等待完全風幹。”


我呆住了。他笑著對我點點頭,我也跟著點頭,裝出自己早就習慣這一切的樣子。

那一刻,我意識到,我不是來旅游的,我是來接受震撼教育的。



瑞士人的“幹淨”,是制度化強迫症

在瑞士,不用擔心踩到口香糖、聞到下水道,甚至不需要避開人群——因為每個人都避著你走。

我住在盧塞恩的民宿,有一天早上6點多醒來,看到窗外一個老頭在擦垃圾桶的蓋子。

不是清潔工,是鄰居。

他戴著藍色塑膠手套,用噴霧和布擦了一遍又一遍,連桶口的螺絲縫都不放過。我看了快10分鍾,他一抬頭正好看見我,沖我一笑,接著擦。

這不是為了面子,這是真心熱愛幹淨。

我朋友說,瑞士小孩從小學就上“環保責任課”,學校教你分類、教你收拾、教你回收瓶蓋。長大後還得背著一個叫Sammelsack的環保袋,把可回收的東西裝進去,拿到專門回收站稱重、交錢、登記。

以為這叫環保,他們覺得這是“自我價值體現”。



在瑞士,不講規則不是不文明,是犯罪。

瑞士公共空間的“靜”

你要是第一次來瑞士坐火車,會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交真空”。

我坐在日內瓦開往伯爾尼的列車上,車廂幾乎滿員,但沒有人說話。沒有人打電話,沒有人吃東西,甚至沒有人看彼此。

只有風景在動,人像靜止的。

我試圖小聲問朋友一句:“我們是不是坐錯車廂了?”

他趕緊擺手:“噓——你說話聲音太大。”

然後我注意到頭頂的標識:“Silent Carriage”(靜音車廂)。

可問題是——全車廂都是靜音。

這種“沉默的公共空間”,讓我全程緊張。

我不敢咳嗽、不敢翻包、不敢掏紙巾。





在瑞士不“自覺”,別人不會罵你,但會被全場“凝視到死”

我第一天在超市結賬的時候,付款速度有點慢。刷卡失敗了三次,機器死活不識別Apple Pay。

後面排隊的老奶奶沒說話,但她的眼神足以讓我靈魂升天。

收銀員沒有抱怨,只是清了清嗓子,說:“We also accept cash.”

我掏出鈔票時手都在抖。

那一刻我明白了——在瑞士,沒有人會罵你,但所有人都可以用眼神控訴你。

這種社會風氣不是“大家都好”,而是“誰都別打擾誰”。

我後來學聰明了:先看別人怎麼做,再動手;先找零錢位置,再排隊;先查地圖位置,再走路。

在瑞士,懶惰不丟臉,打擾別人就很罪惡。



價格羞辱,是“文質彬彬的破產儀式”

第一次在蘇黎世吃飯,我點了一個牛肉湯、一份土豆泥、一杯蘇打水。

賬單上寫著:48瑞郎。

我腦子一頓:折合人民幣380元???

重點是——我還餓。

服務員看我驚訝的樣子,居然還溫柔提醒:“您這份是中號,如果食量較小,我們也有迷你套餐,37瑞郎。”

我後來發現,在瑞士:

一杯普通拿鐵=35元

一份快餐漢堡=75元

一瓶礦泉水=18元

超市5顆草莓=22元

不是奢侈,是“瑞常”。





我不是吃不起,是我覺得自己不該花得這麼沒有尊嚴。

你坐在高潔幹淨的餐廳裡,吃著比日本懷石料理還貴的三明治,周圍人都慢條斯理,你不好意思狼吞虎咽,更不好意思吐槽。

在瑞士,窮不被歧視,但你會被生活羞辱。

瑞士人的“熱情”,是客氣版的“保持距離”

你會以為:這麼規矩的國家,一定也很冷漠吧?


不對,瑞士人笑得可真誠了,只是——永遠不走近你半步。

你問路,他們會掏出手機幫你查地圖、推薦最近路線,但絕不會說“我帶你去”。

你進咖啡館,他們會沖你微笑、問你“今天好嗎”,但你哪怕坐太久,他們也不會提醒,只會在櫃台多看你兩眼。

我在民宿住了三晚,房東在check-in時笑容可掬地說:“需要什麼可以隨時發消息。”結果我發了三條,他只回了“OK”、“Noted”、“Have a good night”。

這種“保持微笑但不讓你入侵”的熱情,像極了瑞士鍾表:精確、流暢、冷靜、不能碰。



連“風景”都在教你做人

我本以為瑞士最治愈的是風景,結果我錯了。

我從琉森去因特拉肯的那天,坐了整整三個小時的火車,看著窗外雪山、湖泊、草原、木屋一路切換,起初我興奮得像小學生。

但過了一小時,我開始緊張。

到了第二小時,我陷入沉思。

第三小時,我居然開始自我審視人生。

瑞士的風景不是“美”,是規整、幹淨、秩序的極致,仿佛連一片落葉都按照規定的位置墜落。

你在這樣的景色裡走久了,會開始質問自己:

我配嗎?

我能像這條小路一樣,不出軌、不越界嗎?

我人生是不是太亂了?



租房這事,在瑞士像“考公務員”


我剛到蘇黎世時,想著“歐洲國家租房應該很人性化吧”,結果不到48小時就被制度扇了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押金。

房東說:“三個月租金押金+第一月預付款,不議價。”



我一算,剛畢業沒幾年的我,工資直接掏空三分之一。

第二巴掌是合約。

合約長達十幾頁,裡面寫著什麼時間段可以洗衣服、周末能不能吸塵、陽台植物不能超出欄杆多少厘米……簡直是租個房先考租客資格證。

第三巴掌是鄰居。

我有次晚上9點洗澡,水聲稍大。第二天早上門口貼了張紙條——不是英文,不是德文,是手寫法語,意思大概是:“感謝您未來的安靜與配合。”



我住的是德語區。

我問房東:“是鄰居寫的?”

他點頭:“他們不喜歡直接沖突,會委婉處理。”

我忍不住脫口而出:“委婉得像恐嚇。”

在瑞士,租房就像住進一套社會標准化管控程序。

你不能太吵、不能太香、不能太晚、不能太自我——否則,不是被驅逐,是被“群體視線隔離”。



多語言混亂:不是聽不懂,而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瑞士的“多語言國家”人設太成功了,以至於我以為帶著一口流利英文就能暢行無阻。

結果剛落地巴塞爾,我說了一句:“Hi, do you know how to get to the tram?”

對面收銀員用一口濃濃德語回答:“Ich verstehe nicht Englisch。”

我只好換成蹩腳德語:“Entschuldigung…”

她打斷我:“Parlez-vous français?”

我???這不是德語區嗎?

後來我才知道,瑞士有四種官方語言: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羅曼什語。不同地區說不同語言,有些城市甚至一條街的語言是分界線。你走過一座橋,語種就變了。





有次我在洛桑點咖啡,想說英文,對方白眼一翻:“You are in Suisse Romande. Speak French.”

還有一次,我剛開口問路,對方看我像亞洲面孔,幹脆用中文說:“你走錯了,往那邊。”

我當場震驚:你是中國人?

他說:“不是,我學中文六年,方便做中國生意。”

這種語言錯亂不是浪漫,而是讓人無所適從的文明排他。

你以為語言是橋梁,但在瑞士,語言先定義你是不是“自己人”。

說英語,他們覺得你是游客;說中文,覺得你是錢包;說錯德語,覺得你是外地人;

只要不是本地腔,他們就覺得你“不屬於這裡”。

結尾

瑞士不逼你改變,但會讓你不自覺地開始“自我標准化”。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