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什么样的"博弈设计"?让婆罗门永远是婆罗门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对于从商的吠舍阶层而言,种姓制度给他们的“分金”是商业的“特许经营权”。


在传统印度社会,有且只有的吠舍阶层被允许从事商业贸易,婆罗门阶层在利用教义歧视吠舍,并要求他们交税供养自己的同时,给了他们经商这个巨大的现实利益分肥以赎买他们的支持。且由于吠舍经商、从事专业手艺工作是被写入《摩奴法典》并获得了婆罗门教士阶层保护的,印度历史上较少出现其他古代文明中出现的国王、军阀等暴力持有者野蛮收割和彻底抢掠商人阶层以满足其政治需求的情况。也就是说,由于“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的存在,印度的刹帝利阶层所持有的也是与欧洲相似的“有限王权”,吠舍以布施的形式与婆罗门结盟,换取祭司阶层的认可和对其的财产保护。于是吠舍成为了婆罗门之外,最为拥护种姓制度的阶层群体。

更耐人寻味的是首陀罗——理论上讲,作为始终印度人口大多数、且在政治、经济、律法上都受到较重歧视的“低种姓”人群,首陀罗本应贱民之外最有可能反对该制度的群体,但在现实中,恰恰是这个占印度人口四成的人群,构成了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最坚实的基本盘。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分金”,赎买了这群“四号海盗”呢?


答案是,首陀罗们获得的分金,就是他们有特权歧视和压迫比他们更下等的达利特贱民。

其实,无论从人种还是财产上看,首陀罗与达利特本来并无很大的分别——人种上他们祖先都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黑皮肤本土原住民,在财产上,在传统时代,很多首陀罗甚至比达利特更为赤贫。同属下等阶层,看似两者本来是不需要作区分的。

印度的种姓制度精明就精明在,硬是把这两种下等种姓做了严格的区分。将一个视为梵天神身体的一部分(婆罗门是嘴、刹帝利是手、吠舍是腿、首陀罗是脚),虽然相比上三个种姓等而下之,但好歹还属于“梵神内部矛盾”。而达利特就惨了,在远古的婆罗门教义中,他们并不是出自梵天神的,而是被梵天神所战胜、镇压的妖魔鬼怪。今天你到印度教、或者受印度教相当影响的藏传佛教寺庙去看,还能看到神明、佛祖或金刚的脚下踩着一些什么人。对,达利特就被视为这些人,是“牛鬼蛇神”、是被打倒和镇压的存在。

那么,谁又能在同样贫困并人种相同的首陀罗和达利特之间,谁又有分别二者的权力呢?——这个定义权就属于婆罗门。


印度教教义规定,如果低种姓信徒做了触犯教法的事情,其家族就会被划归到达利特阶层当中去,从今往后世世代代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种姓制度不是用赎买、分金,而是用恐吓、分而治之的方式去换取首陀罗阶层的“躺平”甚至支持的。在这套体系下,首陀罗虽然大多生活拮据、贫困,但好歹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指望,可以看着比他们混的更惨的贱民寻求心理安慰。同时,作为大多数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主要生活在印度各地农村的人群,首陀罗的生活状态是高度原子化的。个体的反抗很难获得成功,而反抗的代价却特别巨大——哪怕只是在语言上“冒犯”摩奴法典,他们也有可能被打入更低的细分种姓,甚至堕入“贱民”阶层中。

另外,由于印度教中将屠宰、厕所清扫、丧葬等许多行业视为“不洁”,而这些工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首陀罗自己不能去做,就必须依赖达利特贱民阶层获取这些服务,而想要廉价的获取这些服务,就又必须认同种姓制度,以通过歧视压低这些工作的价格,维持自己微薄的生计。


那么久而久之,在这种博弈的囚徒困境之中,首陀罗甘于驯服、不反抗,甚至支持种姓制度的总体性格也就被养成了——首陀罗需要贱民才能生活、却又要歧视贱民才能心理平衡,能同时满足这两种矛盾心态的制度,就唯有种姓制度了。

这就是为什么占社会大多数的首陀罗会默许甚至支持种姓制度存在的原因。1956年安倍德卡尔发动的“新佛教”运动当中,大量首陀罗种姓的印度民众选择紧闭房门,不皈依许诺“众生平等”的佛教,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加入这场运动的绝大多数人都出身贱民阶层,印度社会将“新佛教”称之为“新贱民”,这个时候首陀罗就会进行计算——这场只有贱民加入的运动因为无法发动大多数人而大概率不会成功,而一旦不成功,自己一旦加入,就会沦为“新贱民”,连眼下所拥有的一点卑微的“特权”也丧失掉了。

此外,长期的驯化,也让印度人如此根深蒂固的习惯了种姓和等级,“新佛教”运动推进没多久,加入该运动的贱民阶层自己就在内部也玩起了“种姓分级”——他们依照皈依前的细分种姓,在内部划分各自的仪轨、场所,佛教众生平等的理想迅速沦为一句空言,最终在印度溃灭。此情此景,一如佛教当年在印度被改革后的印度教所取代一样。

类似的故事,在印度3000年的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着,具体情节有出入,但大体流程类似。种姓制度为何能在印度历经三千年而不倒,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已经有 1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1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亲.不.流.经] 2025-05-16 17:19
    靠的是宗教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114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