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以史為鑒?大明官員怎樣貪污救災款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

饑荒,是天災;貪污,是人禍。


但在古代卻有一種特別的人才,他們能把這兩者合而為一,演化出一種名為“借賑發財”的獨門手藝。

每當某地有了天災,當地官員心裡就樂開了花,他們奏本上寫著“天災求救”,心裡想著卻是“難遇良機”。“大災大貪、小災小貪”,成了明清時期的官場潛規則

明朝萬歷年間,山東、河南、陝西連年災荒,蝗蟲飛起,赤地千裡,餓殍遍野。

水災也多。比如萬歷二十一年(1593),河南省遭遇了世所罕見的特大洪水,下轄的八府十二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災。開封、南陽、鹿邑、汝州等地皆成澤國,汝州“滂沱淋漓,萬頃清波,魚鱉其民”,上蔡“春夏淫雨,入秋……田隴廬舍崩壞殆盡,溺死者無算”。

朝廷一看,這不行,不能讓百姓餓死得太多,不然來年就沒人交稅了——由一件事情可見,即朝廷當時仍以“每石五錢”的價格,對河南災區的受災水田進行折征。

某次災後,朝廷很快下詔賑濟:撥款百萬,糧十萬石,官員限期賑災。京城百官紛紛感動,抹淚發誓:“一定不負皇恩浩蕩,做好賑災之事。”



然而接下來,就是他們發財的開始。


貪污的第一步是:路遠水長,耗在運費裡。

一位姓李的知府,接到賑糧命令後,立刻上奏:“道路崎嶇,河道幹涸,運輸困難,需雇人夫三千,驢馬五百,運糧費需追加兩千兩。”

朝廷批准,李知府長舒一口氣。然而,人夫只招了一百,驢馬湊了五十,其余皆虛報。至於糧食嘛,運到一半,什麼“路上遺失”、“河裡沉船”、“倉鼠偷吃”、“村民哄搶”,編出一點理由來還不簡單?


總之最後到災民手裡的,只剩一半。

當然,這一半中還有部分是霉糧、蟲糧、陳糧。他會非常“體恤百姓”地宣布:“雖糧有蟲,然煮熟仍可食之,節儉為德也。”

百姓感激涕零,李知府數銀子數到手軟。

大清還有過這樣的“賑災銀私分”潛規則:總督得三成,布政使兩成,州縣官分余下五成。

分賑之前,還要先擺龍門陣。

到了發放階段,理論上應該是“登記災民——依戶分糧——按月續發”。可在實際操作中,卻是另一套:比如會搞“鄉紳優先”,理由是他們“能安撫百姓情緒”。

於是百姓發現,賑災第一波領到糧的,往往是本地地主、富戶、族長、保甲長、文書、差役,他們一家能領幾石、幾十、上百石糧,還能轉手高價售賣給真正的災民。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