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比村上春树更接近诺奖 日本女作家为何与母语保持距离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超越边界的同一性


南方人物周刊:

在《雪的练习生》中,三代北极熊从苏联来到德国,以熊的视角观察人。打破地理的边界、人类与动物的边界在你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你曾经在日本学习俄国文学,然后移居德国,你有被文化拒绝的感受和经历吗?你是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融入这些文化并加以利用的?


多和田叶子:

其实我从未因身处异国而感到被排斥,但在自己出生成长的文化和社会中,却多次痛切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观念与社会主流的普遍常识(信念)不一致。不过,这大概是每个人在青春期和学生时代都会经历的吧。反而是到了德国之后,我常常觉得德国社会更能理解我。不过直到现在,我仍能感受到两国历史差异所带来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感受方式的不同,只是这个话题太过宏大,难以在此详尽说明。



《雪的练习生》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11月8日,你曾到中国广州举办朗读会,有组数据称你在全球举办了接近880场朗诵会,你的足迹留在了哪些地方?读者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不同国家地区的读者对你作品的理解有较大的不同吗?哪些冲突和不理解是无法弥合的,哪些又可以共通?

多和田叶子:


我在1980年代的读书会主要集中在德国。随着欧洲航线降价和欧元的推行,逐渐扩展到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各国和北欧,继而覆盖几乎全部东欧国家。进入本世纪后,在美国10座城市、加拿大3座城市,以及澳大利亚、东亚、东南亚(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拉美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等地都举办过。中东仅到过约旦,非洲只去过南非和塞内加尔。

虽然不同文化对文学的理解存在很多差异,但我认为共性更多。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生活的主题,引发了多国读者的共鸣。重新思考男性与女性、人类与动物、亚洲与欧洲等界限的话题,也吸引着众多人群。在这些共同关切之中,由于我从不强加单一答案,所以很少遭遇冲突。

南方人物周刊:

你曾提到,比起发表演讲,“社会性自我”不介入其中的朗读会更好,因为大声朗读作品不涉及“社会性自我”,为什么对此排斥?你认为作家在社会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身份?


多和田叶子:

作家既是艺术家,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员。我作为社会人当然也有自己的观点,但“观点”这种东西每个社会人都有,并不特别。学校老师、务农的人、出租车司机都有观点,小说家的观点在其中并不见得特别有趣。所以我不太愿意站上演讲台讲述自己的观点。但诗歌和小说不同于演讲,它们是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我一直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这些作品。

南方人物周刊:

当我阅读你的作品时,对你的好奇不断产生,你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每天都在写作吗?休息时有什么爱好,最近在写什么……这样的好奇说起来实在太多,那么在采访的最后,能否请你赠予我们一个虚构或非虚构的场景切片呢?

多和田叶子:

我住在柏林一个安静的住宅区。每天上午都在写小说。每个月大概会有一次为了朗诵会、演讲或访谈去德国其他城市或国外。下午一般会听广播、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或者去购物。昨天,在常去的超市路上,我看到一只狐狸站在路边望着我这边。虽然晚上我偶尔会在附近看到狐狸,但在白天遇到还是很罕见,正当我惊讶时,那只狐狸小声问道:“听说你现在写的小说里不会出现人类,那会有狐狸吗?”我回答说:“还不知道呢。”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