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陪讀一年 心理學"大拿"抑郁大哭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又一年升學季,身邊大部分家長都在忙著選學校,但也有些早早變換賽道,直接將小孩送出國,期待異國教育能給孩子帶來更多元的可能。


前幾天聽播客,正好聽到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在講自己一家紐約陪讀的故事。

去年,劉軒一家帶小孩到紐約游玩,玩著玩著,小孩萌生出在紐約讀書的想法,一家子於是從中國台北搬到紐約陪讀。


小孩倒是適應能力強,願望得到滿足,在紐約讀書也很開心。但放棄台北工作,去紐約陪讀的妻子Cardin卻不快樂了,陌生環境,文化不適應,她時刻感到自己“被卡住在紐約”,日漸低迷找不到方向,低落時還會抑郁大哭。

這個場景很像在看美劇《初來乍到》:Jessica剛到奧蘭多也頻頻崩潰,時常想念她在華盛頓的華人朋友。現實裡劉軒的妻子Cardin,也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台北的一切。

跨國陪讀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01文化適應問題

劉軒本身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他的妻子Cardin曾是公關領域的職場精英。但就是在這種有很強自我察覺的家庭,跨國陪讀依然不可避免帶來抑郁和崩潰。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低齡留學和跨國陪讀帶來的挑戰可能還更大。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辛西亞曾在研究中提出“行為抑制”,指一個人在面對不熟悉的人、物體和事件時,總會表現出退縮和回避的反應。許多陪讀家長剛到異地,都會有一段“行為抑制”時期。

去年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3》就刻畫了這麼一個跨國陪讀,陪到懷疑人生的媽媽形象。



《小孩不笨3》裡去新加坡留學的母子

電影裡胡靜飾演的上海媽媽,不惜辭掉本身的財務工作,陪孩子梓豪到新加坡讀小學,迎戰小升初。但受限於陪讀身份,無法在新加坡工作的她,很快又遭遇國內丈夫不滿斷供,孩子在學校被惡意陷害的危機。加上文化上的差異也時常讓她摸不著頭腦,本想借著帶小孩出國留學,讓家庭關系更上一層樓,到後面變成一把辛酸淚。

文化不適應對於Cardin,也是個大問題。

剛到紐約陪讀一年,Cardin就遭遇了很多思想和價值觀上的沖突。比如她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在旁邊等了很久的車位,被別人搶了,對方還能理所當然;

不理解明明自己第一批下飛機,卻要因為入境窗口警官換班,在肯尼迪機場白白等兩個小時才被允許入境。

“我們在台灣都會考慮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但是在美國就是很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上。”

02異地家長跟小孩的溝通障礙

陪小孩留學,不止是Cardin遇見問題,劉軒在談到跟孩子的溝通時,也表示異地之後談的話就少了很多。

“如果我人在這邊,他們會跟我講很多細節。如果我不在,小孩子也就是晃過鏡頭前面Hi Dad,問他們How is everything?-Good. How is School? -Normal.”

但是當劉軒跟小孩在一個空間,他們就會分享更多細節,“因為想到什麼都會跟你講。”





圖片來自《小孩不笨3》

跟父母的充分溝通是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關鍵,這裡指的不僅是語言上的溝通,還有軀體上的互動。當小孩遇到問題,如果父母不在身邊,透過手機電腦這樣一個小屏幕做交流,終歸少了點“活人感”。孩子不一定會願意做充分的表達,從父母的角度,這樣的溝通方式也容易誤解小孩的情緒。

03身份焦慮

不過,相比文化不適應,陪讀家長的身份焦慮問題,更是頭大。如果說文化差異和價值觀沖突,還能隨著時間慢慢習慣,身份焦慮則會更大程度威脅家長的自我認同,甚至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劉軒一家的故事裡,劉軒大部分時間在台灣工作,妻子Cardin作為陪伴小孩的主力,必須一個人處理很多事情。因為身份限制,她又沒辦法在紐約當地找工作。對職業身份的憂慮,以及被困在小孩的繁雜瑣碎的日常,都讓她心力交瘁,“這一年來我都覺得自己適應力很差,常常找不到快樂的意義是什麼。”

她開始自我懷疑:“為什麼我在這裡,我到底在這裡的意義是什麼?”“我是誰?”“台北的Cardin帶不來紐約。”“我覺得就是歸零。”

她試圖通過食物擺盤的儀式感,在紐約找到家的感覺,她也懷念台北的過年的氛圍,因為感覺“過年”這件事,即使是在紐約法拉盛或唐人街等華人聚居地,都很寡淡。

“回顧2024年在紐約的一年感覺什麼都沒有做,有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但在自我成長方面就不夠看重。”

越來越多的高淨值家庭家長選擇讓孩子在K12(5-18歲)階段出國留學

胡潤的調研顯示,2023 年高淨值人群裡85%有子女留學規劃,其中本科留學占比43%,初中占比較上年提升3~8%。

2023年新東方的《中國留學白皮書(中學版)》中,有明確提到意向留學生家長群體的學歷,其中41%為本科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15%,海歸背景家長占比增至16.5%。



中國留學白皮書(中學版)》顯示18歲以下留學生占總數的3.83%

不難理解,需要家長陪讀的低齡留學家庭,通常有相對可觀的收入,父母的學歷職場位置也比較高。那麼,當做出留學選擇時,家庭裡至少有一方(通常是女性)需要犧牲部分的自我發展,選擇自由職業或者退出職場,以輔助整個家庭達到最佳成就。這種取舍通常很艱難。

受過高等教育或者曾經工作過的陪讀家長,他們對自己的狀態轉變——從志得意滿的職場人身份,轉化為無法為家庭“做出經濟上的貢獻”的全職家長——懷有相當復雜的情緒。

如何說服自己這種“選擇”的正確性?成了陪讀家長最主要的焦慮來源。

周軼君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二季裡采訪了多個低齡留學泰國的家庭,有曾經是銀行行長的媽媽吳雲,在談到放棄自己職業,到泰國陪讀當全職主婦時,紅了眼眶。





《他鄉的教育第二季》采訪社會科學院博士牛亞凡

也有從遼寧來的陪讀爸爸,最終選擇在泰國清邁出家,成為圓滿師傅,他在采訪中感慨“要找的東西在裡面,不在外面。不要指望換個環境就能實現什麼特別大的轉變。”



《他鄉的教育第二季》采訪圓滿師傅

04對低齡留學回報率的焦慮


焦慮的另一個來源,是對教育投資回報率的不確定。AI日新月異,未來瞬息萬變,身為父母也很難確定,快樂的童年和有保障的未來是否還可能共存。或者說,應該用什麼標准,去調整自身對教育回報的期待。

根據英國教育社會學家菲利浦·布朗的說法,如今精英主義(Meritocracy)正慢慢變為家長主義(Parentocracy)。在拼家長的社會裡,“家庭的財富和父母的期待”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未來和人生。

如今的監護人更關心學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擇校上也更慎重。教育機會、教育成果不僅受家庭的社會階層、經濟實力影響,也被家庭的文化環境和監護人對教育的積極支持度所左右,教育差距擴大的傾向愈發明顯。





圖片源自《小舍得》

那麼,人到中年,是不是雞自己比雞娃更有用?

外灘君之前發布的《人到中年,從陪娃讀書到自己拼命考學,我才終於理解了曾經女兒的躺平…》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資深差生”思思在國內已經完全喪失學習動力。思思媽媽帶著“主打一個奉獻”的決心,把女兒帶到加拿大繼續努力了兩年,還是不見女兒對學習的熱情有所高漲,母女倆經歷了從拔網線斷網,到老師上門勸說,到請心理醫生診斷各種劍拔弩張,思思媽媽一怒之下怒了一下,決定卷自己。當著女兒面立下豪言壯語:



“以後我去讀書,卷進市中心大公司穿金戴銀。你就去社區的壽司店端盤子,我到時就穿著MaxMara到你端盤子的壽司店裡來吃壽司,你不要哭。”

從此思思媽一路開掛,斗志昂揚地把自己卷進公立College,卷進市中心大公司。像偶像劇結局,在她想開卷自己之後,思思這位資深差生也終於受到啟發,各科都脫離了C,保B爭A,得到了學校“進步最快”的獎學金。

但這就能說明雞自己比雞娃管用嗎,也不一定。每個家庭狀態不盡相同,也並非所有家庭都願意且能夠付出時間成本放下生計,說讀書就讀書,陪娃一起卷。這其中唯一共同的,只有不斷試錯的育兒焦慮。

表達自己的需求:

陪讀家長很需要尋求同伴支持

人為什麼會焦慮?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的“存在性焦慮”理念認為,這是因為近代社會成熟帶來的價值觀多元化,讓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存基礎受到了威脅。


我們很難擁有全然安心的狀態,因為再也沒有“只要這樣做就行”的明確方法,而上一代人是擁有這些的。

面對龐雜的信息和形態各異的價值標尺,人們不得不時常自省:

我到底是誰?我究竟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樣的環境裡,還有什麼是作為父母可以控制的?將生活重心轉向家庭和孩子,並放棄部分自我發展的陪讀家長,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劉軒和妻子Cardin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家人之間要相互支持,還有學會“活在當下”。

回憶自己陷入抑郁狀態的時候,Cardin認為,當時的她是需要一個出口,作為丈夫的劉軒能理解她的感受,成為她最好的聽眾,這個舉動真的有幫助到她:“你在自己很弱的時候,真的自己站不起來,真的要別人扶你。”

孩子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在“照顧”媽媽,“因為從小我們教育他們,我們就是一個團隊,那這個團隊一定會有人好有人不好,有人不好的時候,好的人就要幫不好的人”

在他們的對話裡,外灘君也聽到了“輪班制”這樣的字眼,在Cardin表達郁悶之後,丈夫有安排好自己的工作,過來幫忙照顧小孩,並讓妻子有時間自己回去台灣一個月。遇到狀況的時候,不是靠自己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而是全家一起努力地共同解決困難。



美國社會學家瑞秋·謝爾曼在《不安之街:財富的焦慮》裡,采訪過45個年收入在25萬美元-1000萬美元的家庭。她發現很多全職太太,即使出於經濟原因,無需再出門打拼,依然會有一種想要獨立應對一切的願望,想要證明自己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以此證明自我價值,同時向孩子們展現努力工作的道德品質。

很多放棄工作跨國陪讀的家長,心理上其實很相似,但這種偏向鑽牛角尖的自證,容易在不知覺間壓垮人的心理防線。

生態學中,紅樹林的根系彼此纏繞,才能在潮汐的沖擊下屹立不倒。

如果選擇低齡留學是整個家庭共同做出的決定,那麼,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支持的氛圍就很重要。夫妻之間能夠互相理解對方在家庭裡的貢獻,尤其無酬家庭勞動的價值能被“看見”,才可能力往一處使,最終實現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良好的家庭溝通環境,相互的理解支持,無疑是劉軒一家的“紅樹林哲學”。菲利普·布朗的“家長主義”,也並不是需要父母一昧成為遮風擋雨的巨人,更需要成為彼此扎根的泥土。

中國父母既要磨練“布置的技藝”



也更尊重孩子的意見

學者關宜馨在《不確定的愛》裡,將中國父母在養育上的投入與治理國家類比,認為二者都是仰賴一種“布置的技藝”(the art of disposition)。

孩子所處的社會競爭規則或許不合理,家長們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周遭的一切都在明裡暗裡告訴他們,無視競爭規則,最後背負這個代價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他們沒有選擇,只能投入其中。



圖片源自《小舍得》

中國的家長們,於是像戰場上的軍師一樣,施展“布置的技藝”。磨練敏銳的眼光,巧妙地部署,掌握出動的時機,提前為孩子創造條件,力求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功效。

這裡的創造條件,不僅包含為孩子提供優秀的教育機會、資源,營造積極的成長環境,也包含對突發事件的及時處理,對潛在危機的提前應對——

別的不說,就看最近升學季各大教育博主的直播間裡,就擠滿了為幼升小、小升初傷透腦筋的家長:有在民辦和公辦之間躊躇不決的,有在離家近和口碑好的選項前舉棋難定的。

另一位朋友佳佳,也是未雨綢繆的典型。早在小孩幼兒園的三年,就前前後後給娃報了十幾二十門藝術和體育的興趣班,用她的話說:“是為了能及早發現小孩的興趣點和天賦在哪裡,後續能更專注地側重培養。”

即使孩子如願以償上到了好學校,選好了專攻的興趣特長,家長也會想方設法給老師留下好印象,以避免孩子在教室裡被忽視、排擠。每個父母都在盡自己最大的能量為小孩謀劃最有利的發展路徑。

關宜馨還認為,如今這種理念又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歷史趨勢——從“福特主義”到“豐田主義”的過渡。福特制生產模式圍繞生產展開,然後再進行銷售,而豐田主義生產模式則保持零庫存狀態,只有在溝通好市場需求之後再生產商品。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與此類似,先是保持“零庫存”狀態,只有在孩子表達意願之後才開始創造條件,以開放的姿態應對兒童的興趣。佳佳是這個典型,上述的劉軒和妻子Cardin也是。他們舉家搬到紐約,起初也是尊重小孩的意見,因為小孩本身喜歡紐約學校的教育

但以上這些高度機動應變的教育方式,對家長的精力和資本投入要求也更高。

最後,再回到劉軒分享的一個故事:他們一家去滑雪,水土不服的抑郁意外被一個滑雪教練治愈。教練在動作指導裡說出了通俗的哲理:“有時候,你需要往你不想去的方向走,才能到你必須到的地方。”而且,“如果你在這個地方都可以滑得很好,那你到哪裡也都可以了。”

教育本身也沒有標准答案。與其過多憂慮一個決定的好壞,不如大膽往前。

學孩子,用心體會每一個“當下”。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2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