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陪讀一年 心理學"大拿"抑郁大哭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又一年升學季,身邊大部分家長都在忙著選學校,但也有些早早變換賽道,直接將小孩送出國,期待異國教育能給孩子帶來更多元的可能。


前幾天聽播客,正好聽到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在講自己一家紐約陪讀的故事。

去年,劉軒一家帶小孩到紐約游玩,玩著玩著,小孩萌生出在紐約讀書的想法,一家子於是從中國台北搬到紐約陪讀。


小孩倒是適應能力強,願望得到滿足,在紐約讀書也很開心。但放棄台北工作,去紐約陪讀的妻子Cardin卻不快樂了,陌生環境,文化不適應,她時刻感到自己“被卡住在紐約”,日漸低迷找不到方向,低落時還會抑郁大哭。

這個場景很像在看美劇《初來乍到》:Jessica剛到奧蘭多也頻頻崩潰,時常想念她在華盛頓的華人朋友。現實裡劉軒的妻子Cardin,也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台北的一切。

跨國陪讀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01文化適應問題

劉軒本身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他的妻子Cardin曾是公關領域的職場精英。但就是在這種有很強自我察覺的家庭,跨國陪讀依然不可避免帶來抑郁和崩潰。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低齡留學和跨國陪讀帶來的挑戰可能還更大。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辛西亞曾在研究中提出“行為抑制”,指一個人在面對不熟悉的人、物體和事件時,總會表現出退縮和回避的反應。許多陪讀家長剛到異地,都會有一段“行為抑制”時期。

去年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3》就刻畫了這麼一個跨國陪讀,陪到懷疑人生的媽媽形象。




《小孩不笨3》裡去新加坡留學的母子

電影裡胡靜飾演的上海媽媽,不惜辭掉本身的財務工作,陪孩子梓豪到新加坡讀小學,迎戰小升初。但受限於陪讀身份,無法在新加坡工作的她,很快又遭遇國內丈夫不滿斷供,孩子在學校被惡意陷害的危機。加上文化上的差異也時常讓她摸不著頭腦,本想借著帶小孩出國留學,讓家庭關系更上一層樓,到後面變成一把辛酸淚。

文化不適應對於Cardin,也是個大問題。

剛到紐約陪讀一年,Cardin就遭遇了很多思想和價值觀上的沖突。比如她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在旁邊等了很久的車位,被別人搶了,對方還能理所當然;


不理解明明自己第一批下飛機,卻要因為入境窗口警官換班,在肯尼迪機場白白等兩個小時才被允許入境。

“我們在台灣都會考慮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但是在美國就是很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上。”

02異地家長跟小孩的溝通障礙

陪小孩留學,不止是Cardin遇見問題,劉軒在談到跟孩子的溝通時,也表示異地之後談的話就少了很多。

“如果我人在這邊,他們會跟我講很多細節。如果我不在,小孩子也就是晃過鏡頭前面Hi Dad,問他們How is everything?-Good. How is School? -Normal.”

但是當劉軒跟小孩在一個空間,他們就會分享更多細節,“因為想到什麼都會跟你講。”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