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律師開庭時突發疾病回家後死亡,算不算工傷?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日前,江蘇宿遷一名律師尹某在開庭時突發身體不適,未就醫便返回家中休息,次日被發現猝死於租住房內。其家屬和尹某生前所在律所申請工傷認定時,因尹某未直接送醫,導致發病與死亡“缺乏連續性”,最終被法院駁回。


根據宿遷中院判決書,2022年7月11日上午,尹某在法院開庭時突發頭暈、惡心,但因未選擇就醫,而是自行返回住處休息,次日被家人發現死亡。當地人社局認為,其死亡不符合“在工作崗位突發疾病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工傷認定條件。法院最終支持了這一結論。

法院指出,工傷認定的核心,在於“發病—搶救—死亡”的連續性。尹某於7月11日上午在工作崗位突發身體不適,和他於7月12日在家死亡缺乏連續性,而且也沒有證據證明其死亡與工作直接相關。


為何突發疾病後回家休息,會導致工傷認定失敗?在接受法治網記者采訪時,《法治日報》專家庫成員、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顧問孫鵬律師指出,司法實踐中,裁判大多會將生活情理融入工傷保險意旨,進行綜合性考量。對於在上班期間突發疾病的,是否從單位直接送醫搶救,一般不宜作為認定視同工傷的必要條件。他認為,江蘇宿遷案件中,裁判者通過厘清案件事實,查明尹某在發病後還能駕車回家,當晚自行休息也未尋求就醫,得出了病情不是一致延續的結論,所以無法將死亡和初始的病因相關聯,工傷邏輯鏈斷裂。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黎建飛向法治網記者解釋稱,“工傷的根本特點在於‘三工’: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因工作原因。其中,傷害是不是工作原因造成的,是關鍵。”他認為,“自身疾病發作或死亡,在很多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都是不被認定為工傷的。相對而言,我國對於工傷的認定范圍已經比較寬泛,很具有人文關懷精神了。”

黎建飛教授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一)的第一要義是“突發”,而不是“後發”或者“間發”;第二要義是“當場”而不是”過場“或者“轉場”;第三要義是“死亡”而不是“休息”;第四要義是或者當場死亡,或者當場送醫48小時內死亡。四者缺一不可,其他任何擴展、演繹、相似、類比以及變形都有悖立法本意。




(圖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


“社會應對工傷制度進行全面的理解。勞動者因病傷亡並非只有工傷保險這一種救濟方式,醫療保險和醫療津貼同樣有效地保障著患病職工的合法權益。應當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去認定工傷,否則工傷保險基金將不堪重負。”黎建飛提醒稱。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在身體不適初期,可能會認為只是小問題,選擇先休息觀察,這是很常見的情況。那麼,如果勞動者在工作中突發疾病,先請假回家,到家後病情加重再去醫院,最終在48小時內死亡,這種情況能認定工傷嗎?普通勞動者怎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權益呢?

孫鵬律師認為,勞動者上班期間突發疾病的,發作時尚處於不明顯的“重症狀態”,且有正當理由事後未能及時送醫搶救,如果病重後48小時內死亡,申請認定工傷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否則將該情況排除在認定范圍之外,不僅有悖於日常生活經驗,也難以取得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同。

“但還是建議,職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或者身體感覺不適的,先向公司和家人告知身體不適的具體情況,最好可以選擇直接到醫院接受治療,如選擇先回家,也應在家人的陪同下,於發病當天去醫院接受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孫鵬律師說。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4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7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