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人生若如初见》:于时代转角处窥见历史必然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杨一帆在女校黑板上展开一幅地图,“它是我们的版图,可惜是几十年前的了”。哪怕座中许多人听得懵懂,但不妨碍青年志士发出他掷地有声的召唤——“地理就是一个民族的命运。”“欲救中国,非革命不可!”

历史传奇剧《人生若如初见》正在爱奇艺播出,由江奇涛编剧、王伟导演。故事的时空落在百年前庚子国变后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以第一批赴日学习现代军事的青年群像为开端,着力呈现中华民族推翻帝制、救亡图存的艰难奋斗历程。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该剧用如今市场上少有的40集体量、三幕式结构、精致的视听美学,回望站在历史晦暗处、时代转角上的一群青年,看洪流中个体的抉择,也透过群像看历史的必然。




剧情更新已过半,剧中曾一起在暗夜求索的青年渐渐踏上不同道路,有人挣扎、妥协,有人坚守所信。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看来:“他们没有后世的全知视角,但群像间透出的青年觉醒与民族自强精神,星星点点,却是剧集与今天观众建立链接的深层情感逻辑。”

史实与虚构之间的传奇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为一部展现清末衰亡史的年代传奇剧,《人生若如初见》有着特定的时空维度:庚子国变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对呈现封建帝制的终结,剧作有着全景式的叙事雄心,依次用“留洋篇”“归国篇”“前路篇”三幕,构建一代青年在波折与坎坷中寻找振兴出路的完整叙事。



宏大的时代,剧集从一场残酷又荒谬的刑场起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挟光绪帝出逃,自立军起义遭残酷镇压,神州大地一片动荡。刑场上,当行刑者以掷竹筊的方式定生死,画面几次聚焦一匹流泪的马。万物有灵,人命被当游戏,马的眼泪与周遭围观人群的恣睢麻木形成对照,历史的痛感变得真切可触。





《人生若如初见》在用典讲史与虚构想象间完成了传奇讲述。大历史的走向是真实的,革命志士的抗争是有痕的,年代环境等细节考据是可查的;而主角们的上下求索、离合悲欢则是艺术虚构赋予的新的生命。

为力求真实呈现百多年前的人文风貌,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时大量查阅历史资料、参考历史照片,邀请晚清历史专家贾英华作为历史顾问,并通过服化道美术置景等多部门工种配合,共同营造出具有历史质感的氛围。反馈到创作实践,便是既要写实也要写意。



写实是对时代的靠近。比如,主人公之一梁乡去档子房拿文书,国难当头,清廷那群人却只嘲讽抱怨几句,便继续躺着坐着歪着抽大烟。比如,来喜请梁乡吃饭,津津乐道于“这菜学问大”,看似文人雅趣,实为清末官场上的奢靡之风。写意里灌注着一部长剧创作者的审美追求。以女主角谢菽红出场的长镜头为例,粗布麻衣的男人牵着老黄牛走过石板路,斑驳的徽派建筑墙根处布满苔藓,少女撑着油纸伞倚墙而立,站立的方向正对着书院大门……这幅生动的风物画,暗含了人物未来命运的肖像定格。



照见一代人理想的多重面貌


有了历史感的情境建构,观众得以进入悲凉的至暗时刻,一窥百多年前在时代裂变中挣扎寻路的青年,看他们在历史风云际会中理念的多重面貌。

王伟在社交平台上答网友问,解读他理解的人物:“1900年代的故事也是那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梁乡出身清宗室,希图借助新型军事力量守住风雨飘摇的腐朽王朝,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学习现代军事知识,试图通过军事改革或实业兴邦挽救危局。但随剧情推进,越来越多青年意识到若无思想之变,纵有坚船利炮亦是无根之木。刻画梁乡这个角色,“新羁之马”的情怀固然有之,但因循守旧、抱守权力的浑噩与局限性更有之。王伟说:“剧集借梁乡的视角,让观众清晰看见清廷内部腐朽溃烂的细节,从而理解旧秩序崩塌的必然逻辑。”




与之对照,革命志士杨凯之出身平民,拥有一颗热忱昂扬之心。他的出场即在刑场,因为革命命悬一线,也因为革命而饱经历练,将中国人的血性与坚韧锻造成刀刃。



杨一帆以知识思想武装自身,也将先进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后来人的心里,愿以星火去燎原。



安徽开文堂家的二小姐谢菽红,因一场蹩脚的刺杀不得已流亡东京。从旧时代的大家闺秀逐渐成长为独立坚强的新女性,在她身上,层层苦难是封建社会对女性压迫的注脚,此后一次次从困境中站起,则是新女性在新文化、新思潮影响下不断蜕变的写照。在王伟看来,菽红的形象,本质还是顽强、自信、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民的缩影。





剧中这组群像,代表了清末不同社会阶层和思想流派。巧妙的是,不同于常见的历史传奇,这些角色并非近代发展进程中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也不是远离政治与革命思潮的市井之辈,而是能感知时代、亦有着为振兴家国而觉醒的一代青年。他们是夹在时局与市井中的“中间层次”,更是那个时代下民族的希望所系。

在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没有人知道未来的道路究竟在何处,仁人志士在艰难时局中各自探索。深夜女校,灯光微茫,两名新来的志愿女生伸手交握、一问一答——从何而来?从东方来。带何物来?中国之物。为何而来?天下之事——这两名女生不过是学校开门良久刚刚招募到的第一批自主求学的生源,算不上故事的主角,这一幕也似乎并不直接关联主线剧情,可弹幕上燃起来了,“忽然有了流泪冲动”。

有网友写道:“当杨凯之说出‘愿成为唤醒秋风的第一片落叶’,当菽红逐渐走出苦难、追随更先进的思想,当两位不具姓名的女生在暗夜里坚定信念,或许,这就是《觉醒年代》的前传吧。”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