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第一批80后进入更年期,社会准备好了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


2025年2月

我常常在一些中年女歌手的演唱会评论里看到类似的评价:她唱得不如年轻时好听了,是不是没有努力训练,导致发声技巧退步了?但也许她们什么都没少做,只是单纯地,老了。衰老并不是放弃训练的结果,而是一场难以逆转的身体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雌激素的流失。


问题在于,这些激素变化带来的症状在现实中常常被误解,甚至被忽视。即便在医院也很常见:失眠被说是“你太焦虑了”;情绪波动被当作抑郁症;尿频尿失禁被视为“生过孩子就这样”。真正的根源,从未被认真追问。

不止一个女性朋友跟我说过,她们的母亲曾因为更年期相关的身体不适去医院求助,却被草率归类为“心理问题”。症状被看见了,人却没被看见。

另一位怀疑自己进入围绝经期的80后朋友月姐,则开始主动查阅书籍、资料,希望能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身份转变提前准备。有一天她向我坦言,即便自己坚持不婚主义,也不要小孩,还是会觉得有些焦虑,因为绝经意味着生育期的结束。但这种焦虑并不代表想要生育:“以前不生,是一种选择;现在,是没得选了。你还是会有一些慌张的。”

人对身体的选择权与掌控权在悄悄消失,心理上也需要重新定义自己。

尽管现在的医疗手段比过去更进步,女性的表达也比上一代更开放、更主动,但不管是我的妈妈,还是我的朋友,她们的共同处境是:几乎都只能一个人在不被理解的环境里,摸索着、试探着,与自己不断变化的身体和情绪相处。



为何女性总是独自、


沉默地面对更年期?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翻开一本关于更年期的书时,竟然感到了一种羞耻。封面上“更年期”三个字实在太大了,我下意识地遮住它,担心被路过的顾客误以为我年纪轻轻就已经进入更年期。

我一边藏掖着封面,一边在心里谴责了自己八百次:你自己不是个女的吗?都会有这一天,你怎么这样?


这种羞耻感,并不是毫无来由。从小到大,我早已被训练着以轻蔑的语气谈论“更年期”。小时候,家里一有风吹草动,我就会和父亲一起,用“她更年期了”来揶揄发火的母亲;在学校里,同学们也会拿它形容那些看不顺眼的女老师。

一句句随口的玩笑,藏着时代更迭里对更年期女性不变的偏见和嘲笑。

19世纪的欧洲医学曾将更年期归类为“子宫疾病”,并声称停经后的女性容易陷入“歇斯底里”——这个词的词源“Hysteria”,正是来自希腊语中的“子宫”。这种将女性病理化的观念延续至今,人们一提到更年期,脑海中浮现的仍是“情绪失控”“非理性”这些贬义词。

在流行文化中,更年期也几乎没有正面的叙述空间。影视作品里,暴躁、烦躁、失控的中年女性形象常常被作为笑点或反面角色出现。我尝试打开音乐软件,在搜索栏里输入“更年期”二字查看歌词内容,结果几乎全是负面描写、刻板印象甚至赤裸裸的辱骂,多数来自男性说唱歌手的作品:

“更年期伦敦铁桥垮下来/是灭绝师太”——MC Hotdog热狗《梦幻照相机》

“进入更年期有太多无名火得灭/就像隔了夜的sh!t~留了不少货得泄”——《GYEAH Freestyle》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74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