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更好的生活遙不可及":中國夢的幻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超過8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中國的中產階級從幾乎沒有,擴大到大約4億人。村民們搬到了城市。數以千萬計的人成為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

今天,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隨著工資停滯不前,工作崗位逐漸消失,社會向上流動的希望正在破滅,尤其是對那些出身普通的人來說。


對許多像鮑裡斯·高(音)這樣的人來說,中國夢已經遙不可及。

他的父母從國有工廠下崗後,父親開出租車,母親留在家裡。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為了省錢,母親取消了學校的短信服務,導致他錯過了家庭作業和學校活動的通知。



但是鮑裡斯·高特別努力。2016年大學畢業後,他勤奮工作,積極存錢,在香港讀了研究生。自2024年以來,他的求職一波三折。一家公司要求他在試用期無償工作。因為兩個月未領到工資,他辭掉了另一份工作。還有一家公司拒絕他,是因為他在中國大陸以外接受教育,這使得他在政治上不可靠。

在一次面試中,他被問及父母的職業,這在中國並不罕見。“你的家庭社會地位很低,”鮑裡斯·高被告知,並且沒有得到這份工作。

“對他們來說,堅持不懈是一種缺陷,”他說。“如果你必須拼命奮斗,那就意味著你不夠好。”

中國,對不平等的焦慮正在加劇。特權家庭的子女不僅繼承財富,還繼承了有聲望的工作和強大的關系網。而勞工和農民的孩子,無論多麼努力或受過多麼良好的教育,往往難以取得突破。



北京大學生。在中國,對不平等的擔憂與日俱增,因為即使受過教育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種情況,對於美國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許多人來說都很熟悉。但在中國意味著更嚴重的後果。人們的平均生活水平更低,社會保障體系也更加脆弱。



網絡上以一種諷刺的方式捕捉到了這種幻滅感。其中一個流行語是“拼爹”, 這是一個對裙帶關系的尖刻說法,意思是“靠父親來競爭”。另一個流行語是“縣城婆羅門”,諷刺那些通過壟斷關系和工作獲得地位的小鎮精英。

最近,一位與醫生發生婚外情的實習醫生被懷疑資質有問題,對特權的不滿情緒隨之爆發。人們注意到,她的父親領導著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她的母親是一所大學的高級官員。經過調查,她的行醫執照被吊銷。



網上的爭論激起了人們的憤怒,認為在今天的中國,家庭關系,而不是價值,才是晉升的關鍵。

“在當前優質教育資源競爭激烈,畢業後工作難找的情況下,公平尤其是實現社會情緒平穩的關鍵事項,”官方小報《環球時報》退休主編胡錫進寫道。

為了理解這種轉變,我呼吁中國人給我寫信,告訴我他們從工人階級出身努力向上發展的經歷。我收到的所有回復都來自男性。我采訪了其中的五位,年齡在25歲到49歲之間。由於擔心政府的報復,他們要求我只使用他們的姓氏或英文名。



無論多麼有抱負,工人和農民的子女在向上流動時往往都會面臨巨大的障礙。

這群人中年齡最大的兩位沒有上過大學,但卻搭上了本世紀初中國經濟增長的便車。他們現在擔心自己會倒退,回到起點。

其中一位要求我只透露他姓趙,他高中輟學後成了一名煤礦工人。三年來,他在黑暗、冰冷的礦井裡輪班工作,每班工作八小時。後來他搬到北京從事表演工作,做過一段時間的電影臨時演員

2014年,中國地產市場蓬勃發展。趙先生開始從事房地產工作。他每月約5000元的工資與他當礦工時的相當,但他說,“我可以看到太陽,過上正常的生活。”






2017年,他成了一名抵押貸款經紀人,工資增加了幾倍。2020年的一個月,他賺了約10萬元。他結婚了,還買了車。

接著,房地產市場崩潰了。他去年沒有任何收入。他曾考慮過回到礦上,但一想到那個黑暗的世界,他就感到厭惡。現在,38歲的趙先生和妻子靠她每月3500元的工資生活。要孩子是不可能的。

“我進退兩難,”他說。“更好的生活遙不可及,我又不能落到重新開始的地步。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

我采訪的三位90後年輕人自稱是“小鎮做題家”。這是一個俗語,用來形容那些相信教育能提升地位的奮斗者,結果,他們卻發現自己被精英網絡拒之門外,從事著沒有前途的工作。

這三個人在農村和工人階級家庭長大,通過努力工作和上大學而超越了父母的社會階層。但他們都知道,要完全擺脫自己的社會經濟背景是很難的。

其中兩名學生因為學費問題,不得不放棄了外國名校的入學資格,一個人放棄了哥倫比亞大學,另一個人放棄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他們三個人都回憶說,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很少關注他們的教育




對一些中國學生來說,教育讓他們看到了不平等。

他們的教育經歷與中國許多中上層家庭的孩子截然相反。這些父母強迫孩子去上數學和計算機課,鋼琴課和英語輔導。他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與中國的工人階級相比,這些家庭與美國同階層家庭的共同點可能更多。

對於我采訪的三位小鎮做題家來說,他們所受的教育讓他們看到了不平等。



其中一位名叫加裡·梁(音)的學生說,他小學同學的父母大多在工廠工作。到他上中學的時候,大多數同學的父母都是白領。一個同學在家有英語外教。

當加裡·梁進入中國中部的一所名牌大學時,這種反差更加強烈。他的一個室友的父親是地方黨委書記;另一個室友的父親是一所大學的院長。

當室友去吃館子的時候,加裡·梁靠大學食堂勉強度日,給高中生當家教賺點外快。當時,他不明白室友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學校裡建立關系網。

“這很不公平,”正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梁先生說。“你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然後你意識到有些事情對其他人來說要容易得多,或者對他們來說沒有那麼難。”





中國廣州一家制衣廠的夜班。

中國,進入國有企業是炙手可熱的晉升之路,國企可以提供穩定的精英職位。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能需要合適的關系。

約西·唐(音)是一名農村出身的理科畢業生,他想改變自己的職業生涯,擺脫科技行業艱苦的工作文化。他的父親是一名體力勞動者,曾經開過一家小公司,他請村裡的親戚幫兒子在銀行找到一份工作。約西·唐提交了兩份申請,但都沒有得到面試機會。



後來又回到科技行業工作的約西·唐說,當經濟好轉時,國有企業的工作偶爾會流向他這種家庭背景的人,但現在,他說,“它們被視為最安全的選擇,所以它們在同一個階層中流動。”

“它們被囤積起來,不對外分享,”他說。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