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熱議:10大最易被AI淘汰職業!第一名超意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英偉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早前再訪台,他預言“自主思考機器人即將誕生”,同時,馬斯克也公開人形機器人Optimus跳舞,網友驚呼:“AI真的要全面取代人類了嗎”?


AI搶工作?創造力才是無法被復制的關鍵

AI發展神速,像客服、收銀、資料輸入這類重復性高、規則明確的工作,越來越多被自動化系統取代。AI做得又快又准,還不會喊累,讓不少人開始焦慮:我會不會也被取代?


但並非所有工作都能被取代,創造力與情感交流仍是人類強項。歌手鄧紫棋近期在Vlog中分享,聽完AI創作的歌曲後直言:“我超有自信我寫得比它更好”,並強調“AI只能學我的創意,永遠慢我一步”,她點出一個重點:真正的優勢,是讓AI追不上你。

那麼,哪些職業最常被點名可能被AI取代?《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盤點出“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討論度TOP 10”,本排行依據的是網路聲量,並非根據實際被取代的可能性進行排序。

No.10 收銀員、售票員

現在去餐廳點餐、電影院買票,滑幾下螢幕、一句話都不用說,就能輕松搞定。沒錯,AI早就默默滲透我們的日常,一不小心,你可能已經“沒跟人類互動”一整天!像收銀、售票這類重復性高的工作,機器不只學得快,還不會喊累、不會抱怨,更不會找錯錢,連效率都比人還高。網友認為在容易被取代工作裡,“翻譯社、客服、產線作業員以及櫃台收銀,第一波無誤”。

台灣的7-11,最近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開幕的“X-STORE 8”,就用上了光學雷達( LiDAR)與AI智慧貨架技術,顧客只要掃QR Code進店、拿了商品就能走,過程中不需要店員操作,也不必排隊結帳,最快30秒就能完成購物。這樣的變革,不只是“更快”,更是AI正重新定義我們對“服務”的想像。



No.9 店員、服務生

在AI技術加速進化、勞動市場持續缺工的雙重壓力下,企業主的思維也在轉變,與其疲於找人,不如幹脆讓機器上場。從零售到餐飲,“無接觸服務”已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消費者習以為常的新常態。自助點餐、無人收銀、線上客服,這些曾經屬於人力的崗位,正快速被自動化系統接手。

尤其在第一線服務業,缺工問題更為明顯,像千葉、築間、鼎泰豐等餐飲集團,由機器人負責部分帶位、送餐、推銷餐點,還能唱生日快樂歌,既熱情又不會讓人感到壓力或尷尬。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機器人雖然吸睛,但實際應用仍有限,“畢竟它就只能送餐,速度還不算快,也不能像一般店員快速達成各種要求”。

No.8 軟件工程師

只要輸入幾句話,AI就能幫你寫程式、除錯,甚至連系統架構都能一手包辦。工程師最擅長的技能,現在AI也做得到,有些人開始擔心飯碗不保。

像是國外有位8歲小女孩,只花45分鍾,就用Cursor AI做出一個會以哈利波特語氣聊天的機器人,速度快到讓大人都自歎不如,該影片已累積超過274萬觀看,網友表示“比起8歲小孩,我完全自慚不如”、“代表現在學語言程式你不是最頂尖的,可以考慮轉行了”。

No.7 內容編輯、企劃

現在當內容編輯、企劃,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是AI。幾分鍾就能吐出草稿、整理市場資料,效率高得像開掛。行銷企劃、文案輸出,AI一出手,省時又省力,讓不少編輯、企劃人員開始冒冷汗,“企劃文案慘,老板只要跟AI開會”。

但AI目前還缺少獨特的創意和細膩的判斷力。真正厲害的內容,還是需要人來把關、修飾、賦予靈魂;與其擔心被取代,不如學會如何與AI協作,這已是新時代編輯、企劃不可或缺的能力。



No.6 倉儲、物流人員

倉儲、物流人員長期被認為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職業之一。為了解AI在這個領域的實際能力與限制,編輯實際詢問了Gemini的看法,以下是它的回應:

“身為AI,我能以高效率、高准確性地處理倉儲物流中的大量數據與重復性任務,例如庫存管理、揀貨包裝、路徑優化等,從而顯著提升作業效率並降低人為錯誤。我不受疲勞限制,能持續運作,並透過數據分析優化決策,降低運營成本。”

“在危險或繁瑣的工作中,我更能保障人員安全。盡管我尚不具備人類的臨場應變和復雜判斷能力,但我堅信能與人類協作,在各自的優勢領域發揮所長,共同推動倉儲物流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未來,人機協作將是主流。”

No.5 客服


AI聊天機器人具備24小時不間斷回應的能力,能迅速處理多數基礎問題,不但效率高、省人力,情緒穩定、不會吵架或失控,因此客服工作常被點名為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職位之一。

其中,因中國美妝品牌《上美股份集團》計劃導入AI工具DeepSeek,傳出將裁撤客服部門95%的員工,只保留5%熟悉AI操作的成員,意外引發討論,並成為網絡聲量高峰。雖然集團澄清並非裁員,而是進行人力結構優化,仍在網絡上引發討論。

對於AI取代客服,有網友認為“將所有問題答案輸入客服絕對可以取代又快又准確”;有網友卻持不同看法,“客服沒辦法處理客人情緒問題”。

No.4 翻譯員

AI翻譯為甚麼能搶走人類的飯碗?除了效率高、成本低,真正讓人警惕的,是它進步得太快。過去被視為“人腦才能勝任”的語言工作,這幾年也撐不住了。隨著翻譯技術突飛猛進,不少新聞媒體為了搶時效、壓預算,開始讓AI處理初稿內容;連語言學習市場也紛紛導入AI,主打即時翻譯、開口即聊,產品更新一波接一波,讓學語言變得像操作一台機器。

但AI並非萬能。遇到需要文化理解、語境轉換、情緒鋪陳的內容時,AI還是會卡關。比如中文裡一句“你很有勇氣”,翻成英文是鼓勵,翻錯了可能變成冷嘲熱諷!這些“語言的眉角”,目前還是得靠人類來補位。有網友分享,“的確是有很優秀的譯者,但AI可以達到普通水准,在多數場合其實夠了”

No.3 司機

近年不少人投入當司機、外送員,斜杠補貼收入。然而,這類機會未來恐怕難以持久。隨著無人駕駛技術日漸成熟,從自動駕駛計程車到無人貨車正陸續上路,不僅運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將對現有司機與外送員工作帶來實際沖擊。


根據數據顯示,不少討論都來自中國百度旗下自動駕駛計程車《蘿卜快跑》的話題,帶起一波網絡聲量高峰。《蘿卜快跑》在武漢已全面營運,部署超過500輛車、24小時無間斷服務,覆蓋全市三分之一地區、觸及人口達700萬人。無司機人力成本優勢,《蘿卜快跑》打出超低運價搶市,已對當地傳統計程車產業造成明顯壓力。

台灣網友留言:“台灣會不會改無人計程車發現交通變好了”、“台灣甚麼時候有自己的蘿卜快跑,想搭無人自動駕駛計程車”;也有人為此感到擔憂,認為“蘿卜快跑這種模式最大的受害者,是本來就位於就業市場中最脆弱的一群人”。

No.2 記者

在AI時代,記者正成為最可能被取代的白領職業之一。從即時快訊、財報摘要到體育賽事報導,AI生成內容的速度與准確度,已能滿足多數標准化新聞需求。不少媒體如美聯社、《衛報》早已導入自動化工具,取代基礎編采人力。

在成本與效率雙重壓力下,初階記者、夜班快訊編輯首當其沖。雖然AI仍難取代深度采訪與人文判斷,但不懂AI、不善用工具的記者,未來恐怕更難站穩腳步。網友表示:“文筆不好的記者被取代的機率極高”、“不只是文筆的問題...AI一秒鍾可以發好幾篇文章”、“AI記者炒新聞難度應該比較低”。

No.1 醫護人員

許多人可能想不到,在網絡上討論度最高、被認為可能被AI取代的職業,竟然是醫護人員。這項預測來自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的驚人發言,並在網絡上掀起一波熱烈討論。

他曾在NBC《今夜脫口秀》(The Tonight Show)中表示,未來十年內,AI 將在“大多數事情”上取代人類,就連醫生也難以幸免。原因在於,AI不只能快速整合龐大的醫學知識,還能提供更全面且精准的診斷,在初級照護領域表現甚至優於人類,有望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長期困境。比爾・蓋茨形容,這將開啟“自由智慧”時代,AI勢必深度參與包括診斷、藥物研發等醫療核心環節,該話題僅3月28日當天,就有572筆討論,創下聲量高峰。



馬斯克也曾在今年4月28日於X平台(前身為 Twitter)發文指出,未來五年內,機器人將在技術上勝過最出色的外科醫生。

不過,這些預測也引來不少網友質疑與反諷,“開刀的時候,比爾敢讓AI動手嗎?”“前提是電力要多到不值錢,還得接近永動才行。”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提供,分析時間范圍為2024年05月09日至2025年05月08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系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