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平心而論,巴列維時代的伊朗真有那麼美好嗎?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城市裡一個熟練工的時薪為25美分,而一磅牛肉價格為2美元,一磅洋蔥價格為50美分,一家人連吃飯都成問題。


最富裕的地方就是德黑蘭,所有人都往這裡擠。

德黑蘭是個古怪的城市,街頭有世界上最豪華的跑車、名車,但也有數不清的馬車、牛車和駱駝。一個十字路口,堵車能堵上幾個小時。


國王一家出行往往坐直升機,每當他的直升機飛過德黑蘭上空,堵在路上的伊朗人就暗暗詛咒國王摔死。

美英石油企業還出錢請國王和王後帶著仆人們每年去聖莫裡茲以及裡海和波斯灣之濱度假,避暑避冬。

而在班普爾市等地,冬天卻在凍死人,這居然是一個能源大國。

巴列維知道伊朗會發生革命,也極度害怕革命。他在1962年推出了改良政策,也就是“白色革命”,目的是將革命主導權控制在自己手裡。

“白色革命”有很多美好的政策,比如土改、公務員考試、教育補貼等等。但一直到國王垮台,“白色革命”也沒有什麼多大起色。

因為“國王集團”裡充滿著大地主、石油買辦、西方代理人(議員、政客),他們怎麼可能允許“白色革命”革到自己頭上?哪怕是巴列維王朝滅亡,他們也不會在乎。

當1963年3月,61歲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在庫姆省發表演講,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君主制時,“國王集團”派兵血洗了該省。

霍梅尼被流放到了土耳其的布爾薩,幾個月後,他去了伊拉克的什葉派重鎮納傑夫。

而在伊朗國內,響應霍梅尼推翻君主制號召的起義此起彼伏。

為了維護“國王集團”統治,他們在以色列摩薩德的幫助下,建立了情報機構薩瓦克(SAVAK),這是一個每天忙著酷刑、逮捕、法外處決的恐怖機構,甚至跑到海外追殺反對派,一直存在到1979年為止。



伊朗人民過的日子,是中東地區最悲慘的。平民遇到國王時,還得跪在地上親吻國王的皮鞋。

在農村,伊朗人為了得到一頭耕牛或奶牛,不得不賣掉女兒。而人一旦得了病,幾乎找不到醫生。

巴列維國王原以為國際石油價格爆漲後,民眾困境會緩解一些,但“國王集團”這些人卻是更加貪婪。

1973年7月31日,巴列維國王為了自救,終於走了實質性的一步--石油國有化。


他想要平均分配石油財富給人民,但為時已晚,而且還得罪了美國

伊朗巨變分為三個階段:

一、反美反國王運動從1977年6月初開始,以城市知識分子為主。

二、1978年1月,庫姆省起義,主力為農村貧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三、1978年6月,“紅黑聯盟”形成(革命派與宗教集團)

到了此時,連公務員和軍警都站在了國王的對立面,而薩瓦克這幫人,除了殺人,還是殺人。

美國也知道巴列維王朝已沒有任何執政的根基可言,於是,卡特政府變成了國王的批評者,說翻臉就翻臉。

美國最後的努力是想用首相取代國王,廢除君主制,用“議會制”蒙騙過關,並施壓伊拉克驅逐霍梅尼。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0 秒